(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既有大炮,也有黃油,軍工行業向民企開放,標志著中國新型軍工體系破題
對于陳江濤來說,狗年吉星高照。2006年2月9日,國務院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指出“改革軍民分離的科技管理體制,建立軍民結合的新的科技管理體制。”
10年前,畢業于哈工大的陳江濤涉足一個比較“另類”的商業領域——軍工。今天,陳江濤的北京旋極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成為國內外小有名氣的民營軍工企業,主要業務是為軍工和民用電子行業提供嵌入式系統解決方案和系統集成服務。但是,可以想象,作為一家民營企業,進入被一直視為“國有中的國有”的軍工體系,有著多少不易。
現在對陳江濤來說,《綱要》的推出意味著他可以放馬馳騁了。
軍工新大陸
事實上,去年的5月27日,國防科工委就正式對外頒布《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實施辦法》,對民營企業進入國防領域進行“正名”與“鼓勵”。根據該《辦法》,民營企業及其他非公有制企業將獲準進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領域。當時的政策背景是國防科工委落實國務院“非公經濟36條”的重要措施。
而這次列入《綱要》表明了這項政策已經提升到更高的層面。作為實施“自主創新的國家戰略”的舉措,輿論認為,這是中國的科技體制方面的一次重大突破。向民營企業開放不僅可以建立軍工戰略縱深體系、創新競爭體制,而且民營企業手中積累了相當多的技術儲備。
“國防產業向社會開放,軍工企業引進多元投資,是現代戰爭的需要。”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防經濟與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東向本刊指出。
一些嗅覺敏銳的地方政府也開始把軍工作為發展地方經濟的一個新機會。如深圳市政府2005年初就專門成立了一個新的部門——軍工辦,職責是為深圳企業、尤其是大量有技術儲備的高科技民營企業參與國防采購,做相應的“協調工作”。
“軍品采購無論從市場規模,還是從利潤來看都是很大的。而且我們國家的軍隊裝備正處于現代化的過程中,這樣的機會是顯而易見的。”南京政治學院經濟與國防研究所所長杜人淮說。
根據原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于宗林的介紹,目前民營企業已經為國防提供了大量的高科技產品,涉及機械、冶金、有色金屬、化工、紡織、建材和輕工等領域。參與軍工領域的民營企業最多在陜西、四川等地。
有統計數據表明,從數量對比上民營企業占據了軍用產品的“半壁江山”。
如河南、湖北、江蘇三省軍品生產的企業分別是79家、70家、200多家,其中的非軍工企業分別是36家、23家、100家。
浙江省國防工業辦公室的陳加福對本刊說,截至到去年底,浙江參與國防軍品研制生產的民用工業企業有55家,2/3是民營的,有些還直接參與了高端的科研。
“軍品生產以前是壟斷性行業,沒有明確正式放開,但有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是通過一個非常規的渠道來參與。一般都是企業找到軍方承包項目。”國防科工委的一位專家說。
本刊通過采訪一些西安、北京等地從事軍品研究、生產的民營企業發現,他們中的很多都是早期與軍方有一定的聯系。
“也有原先的一些軍工廠倒閉了以后,或者進行股份制改造以后,通過承包、買斷等方式組建公司來做的。”一位從事軍品生產的私營企業主透露說。“現在各家都有各家的門道,各家都有各家的關系網。企業能夠做起來,一方面技術不錯,另外一方面就是要有這個方面的關系網。”
據北京旋極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市場專員張冬玲介紹說,他們與軍方的溝通主要是通過工作人員和軍方的工程師接觸,一般通過新產品座談會來召集這些工程師。“與軍方的工程師接觸多了就能夠了解軍方的需要,我們給他們直接做服務,銷售人員及時跟蹤,通過研討會告訴他們,這樣就會加大他們對公司的認識。”
民企“參軍”的難處
“從大的環境來說,民營企業參與國防建設,已經沒有太大的障礙。”南京才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申明磊說,但是潛在的風險因素依然伴隨著這些民營企業。
申明磊所在的南京才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也是一家在軍工科研與制造領域涉足多年的民營企業,主要從事新型武器裝備的研制和制造。
在國外,私營企業從事軍工生產已經是一個普遍的慣例,但是在中國,由于受傳統計劃經濟觀念的影響,有些人至今對于民營企業參與軍品科研生產存有疑慮,擔心保密工作沒有保證,擔心民營企業不穩定,售后沒有保障,產品質量靠不住。同時受到部門利益的影響,一些軍工企業擔心在民營企業進入市場之后,奪了自己的飯碗。
“目前非公有制企業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了軍品市場,但是國家對非軍工企業擔任軍品科研任務沒有明確的規定,所以有時候,我們投入資金,他們也拿不到。”國防科工委的一位專家說。
一些承擔軍品生產的企業免稅政策,基本上只是面向國有軍工企業,而且軍品的維護費、軍品的補貼都是針對中央預算內的軍工企業。
比如1994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財稅字〔94〕001號文件規定,除軍工、軍隊系統企業以外的一般工業企業生產的軍品,一律在總裝企業對總裝成品免征增值稅。
廣東省經貿委省國防科工辦軍工處處長黃麗君認為,現在“民轉軍”的主要障礙不在于資金和技術,關鍵在于國防部門對武器裝備需求“保密”的政策。現在的軍品需求部門與研制生產部門“處于雙向不透明的狀態”。民營企業無法獲得軍品市場的信息渠道,很難“冒險”進行前期的科研投入和樣品試驗。“我們現在一個裝備做五年、十年都很正常,人力、物力、財力、精力、時間投入都是很大的。” 南京才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申明磊說,而國有企業歷來有國家技術改造經費的投入,無須太多考慮投資成本。
而據北京旋極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市場專員張冬玲告訴本刊,由于涉及保密,等于一個產品由軍方買斷。因此,目前旋極花費巨大投入研發的某軍品雖已做到第二代,但還沒有接到軍方的訂單。
此外,還有一個規模應用的問題。據國防科工委的一位專家介紹,軍(用)標(準)和民(用)標(準)不統一造成了各行業的技術分割,“由于軍品配套涉及的行業多,而各個行業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行業標準,致使非公有企業承擔軍品任務的話,在技術的標準統一上面存在很大的困難。”
據一些從事軍品生產的民營企業介紹說,現在軍品的要求都是比較特殊的,比如作戰裝備、武器的應用等,要求的特殊性比較大。武器裝備根據不同的應用、不同的地點就會專門做一些東西,不像民用產品那樣通用性比較強,無法產生規模效益,企業成本比較大。
申明磊對本刊指出,研制新型裝備是百分之百的風險,即使開始生產了,利潤也不多,主要是因為軍品的數量比較少,依靠軍品想收回投資成本是不可能的。需要把所掌握的技術轉化到各個領域去應用,才能產生經濟效益。
破題國家軍事訂貨體系
盡管問題多多,眾民企對進入軍工領域依然信心十足。西安一家“參軍”的民營企業的負責人對本刊說,“恐龍是龐然大物,但生命力卻沒有老鼠強,民營企業有時就像老鼠。”
事實上,政策對民營軍工企業不斷在松綁。根據專家介紹,現在軍品出口,國家是鼓勵的,但要報國家有關部門審批。比如生產防暴裝甲車的一家專用汽車有限公司在國際市場上拿到了20臺訂單,寧波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防彈衣已遠銷中東地區。市場空間非常廣闊。
據南京才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申明磊介紹,目前軍方主要從產品和項目的研制來支持,在前期的科研過程中給民營企業投一定的科研經費,研制過程中,軍方也會派軍代表和主要使用者來到單位,和他們進行充分的交流,包括質量、使用方法。
“下一步應該建立國家軍事訂貨體系,要培育總承包商、分承包商、系統部件的承包商。”國防科工委的一位專家指出。
國家軍事訂貨體系在國外是一種成熟的模式。據南京政治學院經濟與國防研究所所長杜人淮的介紹,美國國防供給和需求都是由國防部來管理的,其主要以私有制的軍工企業為主,有些兵器是由國防部或者各個軍種自己來承擔的,在特點上是法規程序比較健全。
“政府和軍工企業之間是一個供求關系,企業按照政府的訂貨來生產,因為軍工企業有一些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產品,但這些基本上靠法律、合同來約束,在生產環節設置一些市場準入管制,比如保密制度、許可證制度等。”杜人淮說。
一般來說,美國國防部制定了一系列企業參與軍品的管理的條件,管制的內容主要是確定一些基本的條件,符合條件后由軍方認定就可以訂貨了。分包商主要由總承包商來管理,這樣,由軍方和總承包商簽訂訂貨合同,出現問題直接找總承包商,總承包商相當于軍方的一個長期投資伙伴,在這方面的確實管理自然比較嚴格。
在美國,總承包商也是私營企業,諸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等。
據了解,目前美國的國防訂貨已經不分行業,經營范圍很廣,比如通用動力公司主要經營坦克重型裝備,但也從事多元化生產,比如航空產品等。
“多元化的生產的一個好處就是便于競爭,軍方可以在任何一個廠家訂貨,不像我們,等于軍方被某個廠家鎖定,只能在某個廠家訂貨,不能在這個廠家以外尋求第二個軍品來源。”杜人淮說。
雖然說在美國的軍事工業體系的轉軌過程中也出現過爭議,比如軍品承包商能夠從軍品的壟斷生產中獲取豐厚利潤,也抵制過軍事工業轉軌,但是通過改革傳統國防采購方式、調整和優化軍事工業結構、政府積極引導等方式,美國國防工業很快得以轉軌。
同時,由于在采購中堅持采用國家軍事訂貨體系,所以美國的軍方往往“從容不迫”。
美國軍方采購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中間產品采購,主要是科研項目;還有一部分是最終產品采購,為最終的軍用產品。國防科研部分目前逐漸增多,包括裝備的預先研究等,當產品定型以后就進入生產的階段,即最終產品的采購。
為了給企業更大的積極性,美國的軍內研究所一般承擔的是風險大、贏利小的武器彈藥研究,也就是將高利潤的項目提供給私營企業,激發其積極性。事實上,在中國的軍工科研院所也在一直引進專業技術人員,但是因為沒有與企業的利益掛鉤,基本上還是一種指令性的任務,始終無法調動積極性。
而即使在研究階段,美國大部分武器的預先研究也都是由私營企業來承擔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就保留大量的科研項目,還有一部分基礎研究、論證研究放在美國高校,主要由總承包商來承擔。
為了防止技術風險,一般由多個私營企業同時來承擔同一型號武器的研究,通過競爭,由軍方最終從他們手里選擇一種比較好的產品。
事實上,如果能夠健全國家關于軍品生產的法律法規制度、健全民營企業的信用制度,讓有能力、符合條件的私營企業都能介入軍品的生產,再建立國家軍事訂貨體系,就能夠維持其有效運轉。
“層層分解,不要計劃,依靠訂貨合同,國家直接采購,這是方向。”國防科工委的一位專家向本刊指出,“不能像現在這樣封閉起來,現在航空的采購就給航空集團,很少在社會上采購,為什么現在的專業化生產協助不好?就是因為封閉。國外都是有一定的社會采購比例,比如30%到40%,我們為什么不能?”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崔賢 曹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