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四日電 題:四委員靜聽一委員說“評書”
中新社記者 潘海濤
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正在熱播,在此間參加全國兩會的山西委員邊鳴濤適時向其他委員繪聲繪色說起“評書”,講起“喬家大院”的榮辱興衰。
今天的上午的小組討論結束,委員們陸續離座去食堂就餐,然而來自山西的委員邊鳴濤和其他四位委員劉金虎、李安民、宋德福、陳春林卻沒有走。記者收拾完采訪設備正準備離開,見他們坐著不動,也好奇地跟著留下來。
原來,四委員要聽邊鳴濤“說評書”。邊鳴濤說得帶勁,委員們聽得入神。
慢言慢語的邊鳴濤,說起喬家的事如數家珍:兩百多年前,喬貴發這個第一代創業者白手起家,艱苦奮斗,從小本經營主本成為包頭商業的大財東。他的孫子喬致庸繼承他的事業,主持“在中堂”家業,使喬家的事業發展到“黃金時代”。喬致庸一生的經歷是晉商鼎盛和輝煌的縮影。
喬家如何有財力能建這么大的宅院呢?邊鳴濤接著講起來,這要從喬致庸的爺爺喬貴發說起。喬貴發從小父母雙亡,家中一貧如洗,日子不好過。后來喬貴發這個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光棍漢,去了包頭。
聽到這里,四位委員神情凝重,宋德福委員為喬貴發的遭遇發出嘆息。
邊鳴濤話鋒一轉:最初,喬貴發這個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光棍漢,給一家當鋪做店員。店員中有一個山西姓秦的老鄉,兩人一見如故,便結為異姓兄弟。十多年后,兩人各起爐灶,自立門戶。在這蒸蒸日上的生意面前,喬貴發及其后代恪守祖訓,經常警惕奮發,力求持盈保泰,不斷發展。秦家子弟恰恰相反,終于坐吃山空,入不敷出。最后,兩家合資的生意成了喬家的獨資生意。喬家在包頭的買賣越來越發達,財力越來越雄厚,后來,喬家以“復盛公”字號命名的鋪底,便成為包頭市面上的頭號大買賣。
眾委員聽得正在興頭上,邊鳴濤低頭一看手表:“哎吆,吃飯都過點了。” 于是,四委員無奈走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