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9日電 《瞭望》周刊載文指出,在發展的預見性與靈活性、全面布局與地方自主、整體產業規劃與地方現實之間,從中央到地方的規劃要尋求到一個巧妙的平衡點。
裝備制造業、城市軌道交通是國家“十一五”的規劃重點,這一背景下,各地的發展積極性十分高漲。
一份調查統計顯示,全國將近一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將裝備制造業列入其發展重點產業目錄;上!笆晃濉币巹澊_立了“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400公里”的目標,這意味著在未來5年,上海將要新建近300公里的地鐵,這樣的建設速度舉世罕見;而南京、杭州、沈陽、哈爾濱、成都等城市的地鐵建設項目也通過了國務院審批,其中南京市計劃建設的線路多達5條。
而目前看已有過剩之虞的電力建設、石化項目,各地投資熱情卻仍頗可觀。
如何協調地方產業發展與國家總體產業布局之間的關系,在開局之初,無疑十分重要。
對此,有關專家指出,國家每年有相關的產業指導目錄出臺,地方規劃如果與產業政策沖突,一般是“塊塊服從條條”。
但問題的另一方面是,“中國的行業準入往往不是非常高效的!眹野l改委能源所研究員姜克雋指出,中央政府對問題有很好的認識,但是到了省、縣里就比較弱了,在與地方利益沖突之時往往會放松標準。現實的情況是,即使嚴格規定了行業準入或者必須發改委批準的情況下,中國的鋼鐵、建材等高能耗產業中仍存在大批違規項目。
仍以汽車產業為例。2004年9月頒布的《汽車產業政策》明確提出要“推動汽車產業結構調整和重組,擴大企業規模效益,提高產業集中度,避免散、亂、低水平重復建設”,但到2005年,中國存在汽車整車生產的省區仍達27個,近乎于“省省點火”,生產汽車整車的廠家近200家,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04年中國前10大汽車廠家產量占全國汽車產量和銷量均達84%,2005年前三季度這一比降到了73%。
充分的競爭才能優勝劣汰,這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在目前中國的體制下,這些重復建設中很大一部分為地方政府主導,而非可以真正為自己投資承擔風險的市場行為。
這就牽扯到目前中國的規劃編制與協調問題。
盡管下一級的規劃需要報與上一級發改委進行協調銜接,在制定過程中亦隨時互動協調,但由于地方級發展規劃只需由地方人大批準,且制定及通過時間幾乎同步甚至地方先于全國,因而良好的協調溝通渠道和制度并未完全建立。
專家指出,除逐步確立中央及各級政府在規劃職能和權限上的界限外,加強中央與地方規劃之間的銜接和動態調整十分關鍵。為此,地方各級政府制定的規劃應該符合科學發展觀和中央的精神;應搞好與國家或上級規劃、周邊地區規劃之間的銜接,并根據國家和上級規劃及時對規劃進行調整。在規劃實施的過程中,應該根據環境的變化和執行情況,對規劃進行動態調整,以便使規劃成為具有一定靈活性的“活的規劃”,同時,國家或上級規劃也應根據各地出現的新情況,對規劃中某些不完善和不合適的地方,及時進行修改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