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2日電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在今年年初各地召開的兩會上,對“幸福感”、“幸福指數”的關注多了起來。就在兩會前,北京市統計局在發布的調查中頭一次將“幸福感”正式納入和諧社會的評價指標體系中。
北京市統計局社會處一位負責人說,這次調查對和諧社會的評價采取了逆向思維的方式,就是調查北京市還有哪些不和諧的地方,從而得出北京市的和諧程度。
江蘇海瀾集團董事長周建平代表深有感觸地說:“評價社會和諧不和諧,‘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有許多具體的‘民生指標’;而對于我們農村的鄉鎮企業來說,就是在企業打工的農民和企業周邊的農民有沒有基本保障,有沒有‘幸福感’!
記者在北京市統計局采訪時,有關部門領導表示,北京市和諧社會考評指標體系分為三大類:反映社會沖突客觀現狀的指標、反映社會主體訴求的指標和反映社會沖突協調機制現狀的指標。第一類和第三類是客觀指標,包括幸福感、社區歸屬感、底層市民自我認同度等內容的第二類指標則是主觀指標。該局今年2月發布的《北京市和諧社會狀況調查》顯示,有半數左右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社會在收入、就業、醫療、住房4方面存在不公平。調查結果顯示,住房是被調查者感覺最不公平的一項———53.6%的被調查者認為住房政策不公平,其中70.3%的被調查者認為不合理并且不可接受。名列第二的不公平———醫療保障方面,50.3%的被調查者認為不公平,其中69.8%的被調查者認為不合理并且不可接受。此外,46.1%、36.1%的被調查者認為就業機會、教育機會不公平。調查表明,貧富差距拉大、社會不安定是目前造成北京社會沖突的主要因素;調查還表明,北京市和諧社會指數呈現平穩提升態勢,年均增長率為4.8%,市民對和諧社會的認同度為54.6%;綜合評價則表明,68.2%的被調查者表示生活幸福。
其實,不單是北京,今年年初全國各地陸續召開的兩會上,對于居民“幸福感”的關注就已經開始多了起來。
中共江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孟建柱在江西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閉幕式上明確指出:“各級領導同志不僅要關注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若干指標,更要關注人民群眾的切身感受,使GDP與社會成員的幸福感同步增長。”
上海市將事關民生的指標定為約束性指標,計劃到2010年,讓98%的市民得到各類社會保障,10%的老人享受社會化養老服務,社會安全指數達到100以上,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超過85%……“5年前,一個人有一套西裝就了不起了,現在不僅要準備三四套西裝,還要有休閑服,以適應不同場合的需要。從‘穿溫暖’,到‘穿文化’;從奔小康到講究個性化,這就是老百姓在不斷提高生活質量、不斷追求‘幸福感’的一個大變化”———做了17年服裝生意,曾榮獲五四獎章的周建平代表這樣理解“幸福感”。據他介紹,江蘇省江陰市新橋鎮的一家鄉鎮企業,在發展壯大后,更多考慮的是如何讓工業反哺農業,積極回報社會。去年,在市政府支持下,該企業在工業園區專門建立了一個生態農業園,種地1500畝,培育無菌蔬菜。江陰市政府包下了3年的土地租金,每畝補助企業350元,企業配套200元,促進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使當地失地農民每畝凈收入550元,一年下來,有上萬元收入。
在代表委員的座談中,大家都為這家鄉鎮企業建立“生態農業園”之舉感到振奮,因為此舉不僅使農民增收,而且美化了環境,化解了社會矛盾。
“關注幸福感,其實是對我國以前片面追求GDP增長的反思!敝袊嗣翊髮W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社會學系教授周孝正認為,過去過分迷信GDP,結果人們發現,經濟發展起來了,GDP也上去了,生存環境反倒變差了,空氣污染、城市噪音、上學難、看病難等問題開始顯現。能掉過頭關注人們幸福不幸福,這是個進步。(李松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