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三日電 題:中國昆曲藝術正在復蘇
——訪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副院長王芳
中新社記者 巫峰
將連續在北京大學上演百折傳統昆曲的“北大昆曲劇場”已經拉開帷幕,除《游園·驚夢》等經典段落外,很多近年來昆曲舞臺不多見的傳統折子戲也將登上戲臺。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副院長王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昆曲藝術正在復蘇。
昆曲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是中國戲曲藝術的集大成者。由于與現代生活節奏不相適應等因素,昆曲不時要面對觀眾流失、傳統劇目失傳、演員后繼無人等問題。甚至曾有評論指出其有消亡的危險。王芳對此并不認同。
王芳表示,在新的形勢下,昆曲機遇與挑戰并存。
二000年江蘇省蘇州昆山舉辦的首屆昆曲藝術節,匯集了中國各地的昆曲藝術家與此共商發展、保護昆曲大計。此舉被王芳認為是中國昆曲復蘇的轉折點。次年,昆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首批《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并在十九個入選項中名列榜首。昆曲的影響力逐漸擴大。
王芳說,隨著昆曲影響力的擴大,不同文化圈的人士進入這一領域,為昆曲帶來了新的元素,使其更加高雅化,并具有現代品位。
二00四年,由曾獲奧斯卡最佳美術指導的葉錦添擔任舞美設計的昆曲《長生殿》在臺北市新舞臺大劇院的成功上演,被王芳認為是傳統與現代的一次接軌。
王芳說,隨著新的表現手法和形式的進入,昆曲的表現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從舞臺走向了銀幕。
此外,對于昆曲的受眾,有評論家曾經指出,昆曲“最好的觀眾在臺灣、一流的演員在大陸”。王芳坦言,她也曾有過這樣的看法。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那種八十年代國民對外來文化盲目追捧的時代已經結束。隨著國民休閑娛樂方式的多樣化,昆曲的受眾正在增加。
王芳說,昆曲曲詞深厚的文學底蘊和戲曲的歷史韻味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戲迷的行列。
王芳稱,昆曲正在青年人中尤其是大學生中培養潛在的受眾。她說,雖然這些人現在會因為工作忙碌而進不了劇場聽戲,“但是我相信他們在步入中年之后將會再次步入戲場。”王芳表示,她對昆曲的發展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