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5日電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在經過一周的下跌之后,銀行間外匯市場終于以成交價與中間價的背離而結束人民幣匯率的跌勢。業內人士認為,盡管近期國際市場主要貨幣關系的變化影響了人民幣匯率的走向,但人民幣短期面臨的升值壓力仍難緩解。不過,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早于市場預期實現,有利于提高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這對國內的宏觀調控畢竟是件好事。
長期走強勢頭不會改變
本周一,人民幣匯率結束了持續一周的調整。盡管撮合市場的成交價格仍然延續了上周的跌勢,但詢價交易的結果卻改變了人民幣匯率的走勢,人民幣兌美元報價在周一尾盤時出現了快速上揚。周二,人民幣匯率繼續表現出強勢反彈特征,開盤后不久央行公布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就比前一交易日提高了28個基點,為8.0475,和上周三持平;經過多空雙方的爭奪,當日人民幣對美元最終以8.0476報收,但該報價最高時曾達到8.0465。
國際市場主要貨幣關系的變化,被認為是人民幣近期調整的主要原因,但也有人認為是技術性的因素在起作用。近日在美元利率上調預期的作用下,美元兌世界主要貨幣走強,從而影響到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同時,歐洲和日本等周邊市場的升息預期加強,抑制了部分熱錢對人民幣的投機。另外,本次回調也與春節后人民幣較快升值之后出現技術性回調不無關系,但根據交易員的反饋,自上周一以來,市場似乎總有一種做空力量存在。
對于本次調整,絕大多數業內人士都認為只是短期現象,人民幣長期走強的趨勢不會改變。其主要理由有三:首先,2002年以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與勞動生產率開始出現背離。一方面,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重新開始加快,另一方面,受美元貶值和中國國內低通貨膨脹的影響,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不斷貶值。因此2002年以來人民幣開始逐漸出現低估傾向,這是本輪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的深層次原因。其次,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人民幣必將以一種強勢特征走向世界。第三,在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背景下,國內金融市場對外資進一步開放以及人民幣自由兌換程度進一步提高將吸引國際資本持續流入中國,金融賬戶的順差規模逐漸擴大將是必然的趨勢,這同樣會成為推動人民幣長期升值的一個重要力量。近兩個交易日,人民幣幣值短暫調整后的反彈也間接印證了這一趨勢。
雙向浮動可望助推匯改
央行在去年7月21日提出的匯改目標是,建立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并提高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業內認為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特征是:人民幣匯率實現雙向自由浮動;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反映市場的預期。近兩周的走勢表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由原來的“單邊運行”轉為“雙向運行”,匯改的其中一個目標已經實現。不過,在目前的價位實現人民幣的雙向浮動,還是讓市場有些意外。
自匯改以來,人民幣已在浮動中實現了累計2.5%左右的升值;在近期的貨幣政策報告中,央行也表露出對幣值抬升影響國內經濟的擔憂。復旦大學國際金融系教授姜波克說:“人民幣匯率如果持續上升,對國內出口部門的就業會造成打擊。近期人民幣匯率的調整,對出口部門來說是件好事。”
去年年末以來,為配合匯改,央行先后推出了貨幣掉期交易和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做市商制度。當時業內人士認為,貨幣掉期只是央行應對外匯占款壓力的短期性舉措,而美元做市商幾乎可以將央行從常規性外匯占款的困境中解放出來。但美元做市商制度發揮功效的前提是人民幣匯率實現雙向的浮動,在單邊上揚的走勢下,這一制度安排是無效的。一位證券公司的資深分析人士告訴記者,待人民幣匯率調整到位后再實現其雙向浮動是不現實的做法,而盡快讓美元做市商制度發揮功效卻對推進中的匯率改革有促進作用。
更多的市場人士認為,去年以來,央行一直采取犧牲利率政策為匯改服務的被動對策,其造成的后果是金融體系的流動性空前過剩,投資膨脹和資本市場泡沫化的風險時刻存在。汲取國際上的經驗和教訓,關鍵是要在逐步增加匯率彈性的同時,提高貨幣政策獨立性。近期人民幣匯率的調整恰好為前期的貨幣政策提供了一個矯正的好時機,隨著匯改進程的推進和美元做市商制度到位,利率政策將回歸服務國內經濟調控的本位,而匯率在調控國際收支中的作用也將得到強化。(黃憲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