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三月十六日電 題:電子商務:規模擴大 、“錢景”不明
中新社記者 劉育英
電子商務在中國經過十年的發展,終于從“導入期”進入了“成長期”,“B2B、B2C和C2C”這些新名詞不再令人陌生,網上銷售也不再是高科技的代名詞。不過,令人困擾的問題是,電子商務尤其是C2C(個人對個人銷售)到目前還沒看到“錢景”。國內知名研究機構賽迪顧問近日做出如上論斷。
賽迪顧問的數據顯示,中國二00五年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七千四百億元,比上年增加一半,是“很不平凡”的一年。
在這一年里,全球最大的B2B(企業對企業)網站阿里巴巴繼續把持業界老大地位,利潤增長近乎一倍。從阿里巴巴二00五年對雅虎(中國)的并購可以看出,企業銷售平臺“錢景”一片光明。
而在C2C市場,“錢景”則沒有那么樂觀。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和ebay旗下的“ebay易趣”這兩大領軍網站均背靠大樹好乘涼,把贏得市場規模作為當下最大的任務。“淘寶”自二00三年七月成立起宣布三年不收費,“ebay易趣”也只收很少的費用。于是,盡管兩家網站人聲鼎沸,個人網上開店蔚然成風,但目前的目標仍然是“培育市場”。
賽迪顧問的報告認為,電子商務在中國一時還不能盈利的原因一是網上支付仍然是最大的障礙。二00五年四月一日《電子簽名法》和《電子認證服務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將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網絡信用危機,但效果的顯現還有待時日。二是盈利模式問題。中國目前還沒有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傭金”作為盈利的方式未必適合中國國情,在中國市場盈利也顯然不能單靠克隆“亞馬遜”、ebay等美國故事。
正是因為環境還不成熟,電子商務網站目前做的更多的是通過和用戶的互動,把網站做得更加實用,更加方便,例如淘寶推出的“支付寶”就成功化解了買家和賣家的信用問題。將來一旦法律環境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成熟、用戶使用有依賴性后,盈利模式的問題也就有可能迎刃而解。
報告認為,電子商務在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和國外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過程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伴隨著web2.0技術在互聯網領域的不斷滲透,電子商務的專業細分趨勢和個性化服務趨勢逐漸增強,商機即孕育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