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三月二十一日電 (記者 陳勇)外資并購可謂是近期中國證券市場上的熱門話題,水泥板塊是大熱板塊。在短短四個月內,已有五家外資機構直接或間接入股國內水泥類上市公司,其中G華新、冀東水泥并購尤為引人注目。
機械板塊的并購更如火如荼:從去年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企業徐工被美國凱雷投資集團以三點七五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百分之八十五的股權后,廈工股份、河北宣工、山推股份近期都不斷爆出外資并購的傳聞。
近期鋼鐵和金融板塊有關外資并購也是新聞不斷。現在,外資收購的方式以及收購后整個行業的走向將成為業界普遍關注點。
業內普遍認為,外資在對企業估值時,不同行業采用不同量化標準;對于同行業估值,國外并購者評估的價格要比國內券商高得多。
業內專家認為,目前中國A股市場的“估值體系”存在問題,很多公司價值被低估、甚至嚴重低估,否則外資不會大規模并購A股上市公司。有關人士對此解讀為,國內一般是采取市盈率進行評估分析。國外的評估往往要考慮到更多的因素,整體看對行業的評估要高于國內評估價值。
正在福州做市場調研的有關人士認為,外資收購行為發生后,只是上市公司大股東發生了變化,并不會對二級市場和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產生實質影響,當然也不會影響股改績效。后續影響究竟如何,整個產業和市場會不會因為外資收購而出現形勢好轉,這是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
證券分析師指出,外資并購的風險較大。首先外資可能利用并購消除目標公司的研發能力和品牌,各個擊破、一統江湖;其次還存在一定的定價風險:一是中國企業常用賬面價值法評估凈資產,而非采取市場價值評估;二是不考慮品牌等無形資產價值。最后,會計風險也不容忽視,并購前在財務報表上大幅度提取壞賬和減值準備金,當期會計利潤大幅虧損,造成股價大幅下跌。
專家的分析認為,外資收購對整個行業來講是好事,表面看,引進外資的資金、技術、先進的管理理念、經驗,勢必會提高整個行業的競爭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活躍市場,對整個產業也將產生示范效應。
由于外資并購通常采用的模式是獲得控股權,在最初幾年保留原有品牌,之后便是消滅原有品牌,只生產外資品牌的產品。如果國內市場被外資品牌控制,國內用戶將不得不面對比以往高得多的價格。
此間人士表示,外資進入中國產業資本市場和國內考慮的角度不同,外資一般擅長于長線投資,本土則是以短期投資為主,而產業基本的進入和生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長遠來看,國內企業不能對外資介入的公司產生過分依賴,之前重慶啤酒和江陵摩托在外資進入后公司并沒有明顯起色。目前外資的介入讓業界對平時并不看好的行業重新審視,這一現象也值得其他行業反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