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代表委員利用博客收集民意,是今年“兩會”出現的新事物。這一現象受到網民熱捧,既是代表、委員“代表意識”的回歸,也反映出公眾對民意采集渠道制度化的期待
吃過午飯,趙麗宏急步趕回自己在京豐賓館的房間,迅速打開筆記本電腦。3月12日中午整個午休時間,他都專注在“兩會”博客的寫作中。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這位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文學》雜志社社長一逮到空兒,就上網寫博客,與網民交流各種問題。“為了能隨時隨地上網,我專門準備了無線網卡。”他說。
“我真沒想到,會有這么多網民點擊我的博客,并給我留言。”趙麗宏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大部分留言是老百姓反映自己困難、疾苦和無奈的,有的內容讓人觸目驚心。
讓趙麗宏最受震撼的,是山東省濱州一位鄉村教師在他的博客中留下的一封信:“今天是周六,我還在辦公室里上班,明天周日還要給初三的學生上課,而我們的工資待遇如何呢?”“青年教師畢業,三年內不兌現工資,每月僅發300元,而且半年一發!”這位教師把自己稱為“弱勢群體”,并在信中說“希望寄托于您”。
趙麗宏連夜給這位教師回了信《再堅持一下! 致一位鄉村教師》,并把這一情況轉給了國務院農村工作辦公室等相關部門。
趙麗宏說,寫博客也有讓他感到興奮的時候。3月5日,他的好友、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在會上提出了一個想法,請普通百姓旁聽“兩會”。趙晚上便在自己的博客里寫了一篇的文章附和。“沒想到引起網友的熱烈響應。”趙麗宏干脆寫了一份提案《建議讓人民群眾旁聽兩會》。
趙麗宏把他在博客中了解到的種種情況帶到了政協的小組討論會上,“不同于千篇一律的表揚與贊美,來自基層的真實聲音讓人感到非常震驚。”一位政協委員對本刊記者說。
全國政協委員、作家梁曉聲得知趙麗宏開了“兩會”博客之后非常羨慕。他私下里請趙幫忙,請人民網工作人員給自己也開通一個“兩會”博客。
“但梁曉聲不會電腦打字,只能把寫好文章的稿紙傳真給網站,請網絡管理人員代為輸入。”趙麗宏還替梁曉聲向人民網工作人員提出了這個“額外”的要求。
博客的影響力
代表委員用博客收集民意,是今年“兩會”上出現的新事物。此現象一出現,立刻受到網民的熱捧。
程貽舉是第一個開通博客的“兩會”代表。2月27日,他在一家商業網站以“全國人大代表程貽舉”的實名開通個人博客。據《重慶晨報》報道,僅從2月27日21點正式開通到28日18點,程貽舉博客的點擊量就達1421人次,網友回帖61條。
此后,一些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先后開通個人博客,并專為“兩會”所用,與網民溝通、互動。
開通“兩會”博客的代表委員普遍感到,博客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代表“下訪”、百姓“上訪”的便捷通道,使他們更多地了解到來自基層的真實情況。
全國人大代表、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周洪宇在人民網上擁有一個“兩會”博客。他告訴本刊,他非常看重這種收集民意的渠道,認為網絡開放、互動的特質,打破了自說自話、強加于人的單向傳輸的傳統模式,公眾不再是會場之外沉默的大多數。
事實上,這并非是周洪宇第一次利用網絡收集民意。早在2003年9月,他就開設了自己的個人網站 洪宇在線,被稱為“中國第一個全國人大代表的議政性網站”。“近三年我提交給全國人大的60余件建議和議案中,有一半來自網友的建議和啟發。”周洪宇說。
其實,博客介入社會政治生活的現象所在多有。博客中國網站的創始人方興東向本刊介紹,早在2003年7月,為美國總統候選人霍華德·迪安開設了博客網站“為美國而博客”,抓住了草根選民”,使他得到的捐款數額一度領先其他候選人。韓國總統府青瓦臺今年1月16日分別在3個門戶網站上開通了總統博客,使韓國老百姓可以與總統府實現互動交流。
記者注意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一位網民在自己的博客上呼吁,“建議溫總理開博客”,一時引起網民熱烈討論。
“當今,博客這種網絡技術已經或多或少地影響了中國的政治生態。”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評論道。
當然,網絡的開放性也增添了一些困擾:一是有的網民用粗話發泄情緒,二是一些網民反映的情況是指摘或揭發某個個人的,難以核實。
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物價局副局長蔡玲就向本刊表達了她在人民網開通博客之前的一些猶豫:“我擔心有人亂貼帖子。”不過,她又認為,“人民網把關還比較嚴”,所以最后還是開了。針對網民告狀多的情況,趙麗宏說,一般來說,代表、委員個人很難就一個一個的案子展開調查及核實,因此,對這些舉報,他們一般不予回復。
對此,人民網“兩會”博客的負責人張愛敬向本刊表示,“對于粗話以及涉及個人而又難以核實的舉報,我們采取了刪除的做法。”
“其實網站沒有必要進行這種過濾。”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蔡定劍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既然代表、委員選擇了博客這種方式與公眾溝通,就應該尊重這種方式本身的特性,包括傾聽各種不中聽、甚至不健康的聲音。他認為,公眾發泄情緒也是一種社會表達,是代表、委員值得重視的社會信息。
期待民意采集渠道制度化
很多人擔心,博客這種溝通渠道,“兩會”以后會飄然遠去。為此,網友“瀾滔”呼吁,代表、委員開設博客的做法應該長期堅持下去,建立一種網上溝通的“常態化”機制。
然而,趙麗宏、蔡玲還是向本刊表示,“兩會”結束了,他們要和網民說再見。而張愛敬也說,“兩會”以后,人民網的“兩會”博客也將告一段落。
這不免使一些網民感到遺憾。事實上,公眾希望“兩會”博客繼續下去的原因,是要求建立選民與代表之間的經常化、制度化聯系,每年只能通過博客與部分代表、委員聯系十幾天,令人不滿足。
人民代表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同選舉單位和選民保持密切的聯系,聽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見和要求。“然而目前在中我國,代表、委員與公眾之間沒有一個經常性、固定性的渠道溝通民意。”蔡定劍說。
喻國明認為,在過去的傳統體制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政治榮譽。那時,社會發育程度不足,利益博弈遠不如今天這樣明顯,代表、委員們的想法也比較單純,訴求基本一致,利益差異較小。隨著市場經濟的日趨成熟,社會不同群體的利益分化愈甚。在這種情況下,代表、委員們單憑樸素的感情,已經很難滿足民意的需求了。
近年來,一些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通過電視、報紙、網絡征尋民意,也有公民在報上登廣告尋找代表,反映民情——
2004年,10位北京市人大代表和5位政協委員通過《新京報》和新浪網,向社會征集議案提案內容;
還是這一年, 4位河南省全國人大代表在《大河報》、河南電視網的《中原焦點》、河南報業網分別開通全國人大代表熱線和網站留言板,在全省范圍內公開征集議案和建議;
這些自發的彼此“尋找”的故事,既反映了公民意識的成熟,也體現了“代表意識”的回歸;同時,又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在當今的社會中,人民代表、政協委員與公眾的溝通交流,還缺乏制度性安排。
今年“兩會”,博客登臺。這一開放性平臺,給代表、委員與公眾的溝通又增添了新的渠道。3月14日,“兩會”結束之際,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記者招待會上說,“據不完全統計,各主要網站上對政府提出的意見和給我本人提出的問題,多達幾十萬條,我從群眾的意見當中,感受到大家對于政府的期待和鞭策。”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李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