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4日電 距離四月初執政黨籌備的“大陸政策大辯論”已剩沒多久的時日,“行政院”卻在日前搶先通過有關兩岸經貿的“積極管理”措施,對此,今日出版的臺灣《中國時報》刊出社論指出,這般無限上綱的行政裁量空間,這般無所不管的“積極管理”,比當年的“戒急用忍”還要可怕。對臺灣地區而言,兩岸經貿的進一步緊縮,也意味臺灣地區的經濟前景將更加黯淡。
社論指出,“行政院”所公布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配套措施,用最淺顯話說,就是將當局管制的手,強硬的、全面的伸進民間企業的經營面里。一個未來有意西進大陸布局的企業,原本只要應付一個“經濟部投審會”就可以了,如今這一關不僅沒有少,還得先過政策審查這一關,而把守關口的部門,想也知道必定是“陸委會”與“國安”情治機構主導,冠上“政策面審查”的名稱,其實還不如就直接叫“意識形態與安全的審查”還切乎實際一點。試想業者必須“坦白從寬”的項目,不論是財務、計劃還是設備,那個不能挑毛病?只要任何一名官員對其中任何一項有保留,一樁事關企業全球布局的規劃,可能就這么胎死腹中了。
文章說,試想一個企業要決定一項重大投資案,自己必定要先經過相當縝密的規劃、完整的損益評估,再怎么說這是企業拿自己的身家財產出來押,會有什么風險,該保留那些關鍵技術,可能負擔多少盈余等,企業主算盤撥得比誰都清楚,企業都會自己根據市場的規律進行調節的。但現在的情況則是,僅憑一群坐辦公室的外行官僚與意識形態正確的學者,就可以對這些專業的投資計劃說三道四,甚至徑斷生死。他們可能根本沒去過大陸,對特定技術移轉的專業完全外行,對相關產業如信息、石化、生技等的全球競爭態勢也可能完全是狀況外,就僅憑一個意識形態正確的尺碼,挑任何一個理由,就能將一筆數千萬甚至上億的投資案整個給擋下來了。
文章說,這般無限上綱的行政裁量空間,這般無所不管的“積極管理”,比當年的“戒急用忍”還要可怕,說它是“管理”實在太客氣了,直接說它就是“積極箝制”還恰當一點。
文章最后指出,六年多前,民進黨經過多么繁復的“大陸政策大辯論”,才確立“強本西進”的積極性論述,四年多前,執政當局又是如何廣邀產官學的廣泛討論,才得到“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結論,如今一個人、一紙文告,沒有討論,就得出“積極管理”的結論了,而且行政部門已經在朝箝制方向在著手實施了。如果都已經走到這個地步了,還要玩什么大辯論,用荒謬兩字恐怕都不足以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