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匯儲備總體規模在2月底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龐大外儲在帶來諸多好處的同時,也反襯著國內經濟失衡的持續。
知情人士日前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截至2006年2月底,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8537億美元,截至1月底時為8452億美元。該數據還未獲得央行的權威證實。按照慣例,第一季度外匯儲備數字將在4月中旬公布。而根據日本財務省公布的數據,該國截至2月底的外匯儲備為8501億美元,1月底時為8517億美元。
“藏匯于民”應對外儲激增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魏本華昨日在中國第三屆潘德布雷夫債券投資者年會上表示,當前中國外匯儲備充足并保持增長態勢,有利于維護國家和企業的對外信譽,增強海內外對中國經濟和人民幣的信心;有利于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商投資,降低國內企業的融資成本;有利于維護金融體系穩定,應對突發事件,平衡國際收支波動,防范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
“超過日本具有重要的符號意義,但還要考慮的是,中國經濟的總體規模小于日本,這樣中國外匯儲備占GDP的比例就要遠超日本了。”渣打銀行中國區高級經濟師王志浩昨天對記者表示。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丁志杰也指出,從2002年以來,外匯儲備持續高速增長,在總量上超過日本是早晚的事。
丁志杰表示:“外匯儲備持續激增是國際收支失衡的結果。現在監管機構和市場都已經明確了這樣的看法,就是順差也是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表現,這反映了國內經濟的失衡。”
回頭來看,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日前關于“藏匯于民”的表態頗具深意。魏本華昨日透露,目前中國外匯儲備主要投資于海外高信用等級的政府債券、國際金融組織債券、政府機構債券和公司債券等金融資產,操作上始終堅持長期及戰略發展的經營理念。
“從時間上講,吳曉靈演講時已經對外匯儲備總量超過日本了然于胸,她的表態對后續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丁志杰分析。
呼喚健全外匯市場
招商銀行北京分行首席外匯分析師劉維明認為,“藏匯于國”的本意是由國家來承擔外匯風險,而向“藏匯于民”漸變意味著民眾與市場也要分擔承受匯率風險。這是央行一直強調的,但民眾與市場承擔風險的前提是有一個較為完善的外匯市場,這個市場上要有多樣的風險對沖工具,但很明顯——中國當前的外匯市場還不發達。
此外,“藏匯于民”還要讓企業和個人有較多的外匯投資領域和投資品種。央行拋出“藏匯于民”的政策深意,就在于會加快資本項目改革,在健全外匯市場、豐富外匯投資領域和投資品種上做文章。
要實現“藏匯于民”,丁志杰還提出了儲備證券化的建議,即通過證券化方式把一部分外匯儲備變為企業和個人外匯資產。具體操作是,拿出一定數量的儲備設立海外投資基金,并通過定期拍賣的方式交由專業性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在國際上進行資產組合投資,而國內居民用人民幣購買基金證券,從而間接持有境外資產。“這樣做,不僅可以減輕儲備增加的壓力,也間接開放了居民的海外證券投資。”丁志杰說。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作者:徐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