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4日電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載文指出,舊有觀念、傳統運營機制、改革進程中形成的復雜利益關系,薄弱的政府監管能力,成為中國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的深層約束。
文章指出,從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進程看,市政公用事業領域的改革不僅起步晚,而且改革的步子邁得慢。分析原因可知,其面臨從觀念認識到運營機制、改革進程中利益矛盾乃至政府監管等四大深層約束。
約束一:舊有觀念與三大“恐懼”
來自舊有觀念的束縛主要表現為三點:一是認為市政公用事業是市場失靈的典型領域,而國有企業和政府監管是解決市場失靈的主要藥方;二是沒有用發展的眼光研究政府規制,對其理解仍停留在過去的層面;三是片面理解市場化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
與此同時,作為中國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性領域,市政公用事業領域改革過程中還存在認識上的三大“恐懼”:即在所有制調整上患有“恐私病”;在國有資本布局上患有“恐退病”;在國有資產形態變化上患有“恐失病”。而在非公經濟已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國有資本必須有進有退、國資監管日趨成熟的今天,如果不能從認識上克服上述三大恐懼,市政公用事業領域就不會有真正的市場開放,非國有資本也不能順暢地進入,市政公用事業的市場化改革就不可能邁出實質性步伐。
約束二:傳統運營體制的“天然排斥”
雖然到目前為止,中國從法律和政策的層面上對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市政公用事業已經完全開放了,但是,長期形成的傳統運營體制對非國有資本存在著一種天然的排斥,以至于在非國有資本和市政公用事業領域的投資機會之間存在著所謂的“玻璃門”現象,即看得見、摸不著。這樣一種固化的運營體制是中國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的嚴重障礙。
約束三:改革中新形成的復雜利益關系
中國的市政公用企業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制度變遷,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化,利益主體發生了相應的分化,在市政公用事業領域各行業,一條完整的利益鏈條已形成并漸趨穩定。能否在改革過程中兼顧好各方利益,又切實保證公共安全,直接關系到下一步改革的成敗。
改革既要堅持大的方向,獲得資源配置的合理化與效益,保障公共必需品的供給安全,同時也必須巧妙地平衡利益鏈條上各個環節的利益得失,否則將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約束四:薄弱的政府監管能力
“有效監管”是正確實行基礎設施改革的關鍵條件,2004年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指出,“在治理薄弱的環境中可能會出現問題,而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治理結構普遍比較薄弱”。政府監管手段不足,監管能力有限,仍然是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制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