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直接下載使用, 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媒體聯系。)
人物介紹
孟凡辰博士,1986年獲同濟大學工科學士學位,后留學德國獲波鴻大學經濟工程碩士和經濟學博士學位。1991年加盟美國科爾尼管理顧問公司德國總部,2000年成為科爾尼全球副總裁并回科爾尼上海分部工作,是管理信息系統、供應鏈整合優化、營銷管理和售后服務方面專家。2004年被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聘任為副總裁、一體化總經理,負責醫院、港口、機場、智能化建筑以及公共設施等五大領域的交叉銷售。2005年10月成為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資深副總裁兼上海分公司總經理。
歐覽月刊:留學德國對您職業生涯最有價值的是什么?
孟凡辰:留學德國的最大收獲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全面系統地了解了西方國民經濟和企業管理的理論及源泉;其次學會了獨立、系統和深入地研究一個理論難題,尋求科學、邏輯結論并將思考、論證過程全面記載、表述出來;最后,為自己找一個如愿的工作,進入德國精英商業環境,創造了充分必要的前提條件。
歐覽月刊:畢業后你加入了美國AT科爾尼咨詢管理公司,在德國本土為一家美國跨國公司工作,曾經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怎樣克服呢?
孟凡辰:當時我的語言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遠低于工作需要。語言能力的培養主要是learning by doing,但我也非常有意識地購買了很多美國股票,由此獲得大量閱讀英文企業報道、報告的動力。我現在的英文表達、寫作能力要遠高于德語。
歐覽月刊:您在德國工作十年,成為在德國級別最高的中國咨詢顧問之一,你曾經體驗過所謂的“玻璃屋頂”嗎?您的成功秘訣是什么?
孟凡辰:“玻璃屋頂”即便在能力、貢獻、高度透明的咨詢界也因主、客觀兩種原因而存在。首先是你的同僚、上級主觀上總有一種部分出自理性、部分出自觀念的見解,即你作為一個中國人總不應該永遠待在德國,理性的判斷是:在中國您成功機會更大,公司更需要你;狹隘者則被主導于德國經濟、社會不(一定)需要中國精英,德國不是一個移民國家的觀念。如果說我對此有什么成功秘訣的話,無非就是在經驗能力的積累上、在工作的具體成果和質量上始終努力地做到出類拔萃。
“玻璃屋頂”的客觀原因,則是我們在這個非土生土長的國度和文化環境中,確實在社會、交際能力上有天生不足。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一開始在科爾尼上班時,曾穿著白襪子,直到有一天我的Mentor(導師——中新網編輯注)把我請進他的辦公室予以詳細指點。我很幸運一直有很多“知遇之人”不斷予以精心教誨。
歐覽月刊:據說您在德國下屬雇員中以工作作風嚴厲聞名,是否受德國文化影響的緣故?
孟凡辰:在德國的最后幾年,確實因自己對自己要求嚴而對德國下屬也頗少人情味,這一習慣一直延續到回國一、二年后,并為我帶來了“德國人”的評價。最近幾年,尤其是進入企業界后善于妥協多了。
歐覽月刊:管理德國下屬和管理中國下屬,有什么不同的體驗?
孟凡辰:在西門子差別不大,不過東方人重情、西方人重理也完全適用于中國員工和德國員工的籠統對比。
歐覽月刊:您咨詢過得項目涉及很多并無關聯的行業,您怎樣看待持續的知識儲備以及怎樣培養自己寬闊的職業視角?
孟凡辰:我在咨詢行業的知識經驗積累,確實經歷了一個非常全面系統的過程:首先是定量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甚至掌握了兩種軟件,能自己編程序進行大量數據的分析、處理;其次是專業(functional)知識、經驗、能力的積累,我是先從生產制造領域起步,然后是物流、采購,最后是售后服務;第三個緯度是行業,進入科爾尼的前兩年我主要從事化工、制藥行業的咨詢,然后是汽車零部件,隨后是快速消費品,最后是電子、高科技行業。在整個成長過程中得出的一個最關鍵的心得是:不論做什么,都必須在理念、理論、分析、細節把握上刨根問底,必須最大限度地予以窮盡。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