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大眾對高房價的憤怒像火山一樣爆發了,遏制高房價成了大眾的共同愿望。一時間,形成了一股持幣待購的浪潮。人們希望通過不買房,給開發商造成資金上的困難,迫使開發商作出讓步、降低房價。現在這股浪潮已經減弱但是還在回蕩。當然,在現實生活中,要做到人人持幣待購是不可能的。所以,持幣待購能否真正發揮作用、起到效果,是無法說清的。本文在假定理想的狀態下,即人人都持幣待購的基礎上,探討持幣待購的結果。
持幣待購不可能持久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抵制日貨的運動。當時的日貨都是既非生活必需品又是中國可以替代生產的產品,如紡織品等。必需品和替代品在我們的生活和經濟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市場競爭中,商家之所以相互競爭是因為它們提供的是可以互相替代的產品(如汽車、手機等)。在缺乏替代品的情況下,競爭或是缺失的,或是不充分的(如鐵路運輸、通訊等)。對于既屬生活必需品又缺乏替代品的產品,消費者在物價博弈中是處于劣勢的。比如,我們不能通過停止用電來抵制高電價,我們也不能通過停止用水來抵制高水價,因為,水和電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必需品,而且又沒有完全適用的替代品。住房恰恰是具有必需品性質而缺乏替代品性質的商品,所以也是缺乏競爭性的產品。因此,持幣待購、抵制購房的行動就不可能持久,因為不可能人人都能做到長期等待房價的降低而放棄對住房的需求(如青年人要結婚、生孩子而需要住房,人們要改善住房條件而需要購置新房等)。
持幣待購對開發商的沖擊不大
房地產對于我們來說還是新事物,我們習慣于用已有的觀念去看待和判斷房地產問題。所以,持幣待購的沖擊力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大,不會像沖擊一般制造商(如汽車、家電產品制造商)那樣嚴重。因為,除了在營銷方面有些相同外,房地產開發商在其他方面完全不同于制造商。
制造商是產品的制造者。產品生產需要兩個部分:形成生產能力(需要土地、廠房、設備等)和組織產品生產(需要工人、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原材料等)。
制造商首先要進行固定資產投資,即進行生產能力的建設。當生產能力形成后,制造商需要流動資金來聘用職工、購買原材料、支付生產所需的運營費用,以進行產品的生產。制造商的產品生產特點是長期性和連續性。
如果制造商的產品因價格太高而滯銷,那么制造商就不能及時回收資金,從而不能支付職工工資、購買原材料,進而導致停工停產,資金鏈被打斷。因此,如果制造商不降低產品價格,其就要面臨破產。所以,滯銷對于制造商是致命的,對開發商則不然。
開發商是建造住房的組織者。商品房的建設不需要固定資產,也不需要固定資產投資。開發商只需購置土地,然后聘請設計公司進行設計、工程公司著手建設、監理公司進行施工監理、設備公司進行安裝調試。開發商除了用自有資金購買土地和運作項目外,房屋建設的資金(即流動資金)主要來自于銀行貸款,或部分來自于購房人的預付房款。當工程完成后,土地也成為住房的組成部分一起被出售和轉讓,參加建設的公司也退出項目。所以,開發商既沒有需要固定資產的壓力,也沒有繼續生產的壓力。房屋一經售出,投入的資金就全部回籠。因此,房地產的生產性質是以項目為基礎的,是一次性的。
當持幣待購造成房屋滯銷時,開發商就會讓工程停工,讓參加建設的公司退出工地,這樣就停止了資金的繼續投入和費用的繼續支出,把資金帶來的影響減到最小。因而開發商所受到的來自房屋滯銷的資金壓力比制造商受到產品滯銷的壓力要小得多,再加上對住房的需求是真實存在的,所以開發商不會輕易降低房價。
重新開盤房價更高
假定持幣待購可以再堅持幾年,在這當中,需要住房的人更加增多了,人們的收入也逐年增多了,手中的錢也會越積累越多。當持幣待購不能再堅持時,一個更加強大的住房購買力就會出現在房地產市場上,開發商會把幾年的損失統統加到房價上,再加上購房人之間的爭購(即消費者之間的競爭),房價將只會攀高不會下降。持幣待購導致房價更高是其倡導者和大眾當初沒有想到的結果。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江林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