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招一]
瞞天過海
案例回放:2005年6月初,房地產新政剛剛實行不久,劉某(化名)看中廣園東碧桂園一套價格近100萬元的二手房。在與中介和賣主簽訂三方合同時,中介稱,為給買方足夠充裕的時間準備各種資料辦理手續,約定最遲9月30日辦理房屋按揭手續,劉某遂交了1萬元定金。
簽約之后,劉某一直催促中介去辦理按揭手續,但中介卻總以賣主出國或出差為由一拖再拖。到去年8月時,實在等不及的劉某不想買這套房子,并表示放棄1萬元的定金,同時在別處買了另外一套房子。去年9月10日,劉某收到中介方發來的律師函,要求他履行合約,并支付其中介費。
劉某認為,自己已經多次催促中介,是因為中介的故意推脫才令其放棄買房,故不愿意支付中介費。中介遂一紙訴狀將劉某告上法庭,因為劉某僅是口頭催促過中介,放棄1萬元定金時也沒有任何字據,無法舉證說明是中介推脫造成違約。法院判劉某敗訴,要求其支付中介費23000元。
見招拆招:廣州律師導購網的支持機構,廣東南國律師事務所律師陳松說,中介為了盡快收到中介費,都會力促完成交易。如果中介無正當理由對辦理手續一拖再拖,客戶就要提高警惕了。
在此案例中,中介刻意隱瞞了一個重要的情況欺騙業主,以此保證自己的利益。據查,此房要到2005年9月20日才算購滿兩年,兩年之后出讓就不用交5.5%的營業稅。本來營業稅由賣方繳納,但現在賣方委托中介時,往往采取“一腳踢”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免除下來的營業稅,中介就可以收歸己有,他們當然是能拖則拖啦。
如果劉某在催促中介辦理按揭手續的過程中,以書面形式告知中介,那在后來的官司中,劉某不但不會輸,還可以獲得因中介隱瞞情況造成的交易未成功引起的賠償。
[花招二]
偷吃差價
案例回放:買主趙先生經某中介公司介紹購買二手房,在看完一套房屋后很有興趣,要求約業主一起協商有關購房事宜。于是中介約趙先生與“業主”黃先生協商,并簽訂了三方買賣合同。后來,真正的業主林女士回原住處時,才讓趙先生了解真相:原來黃先生是與林女士簽訂了買賣合同、是還未過戶的買家,而黃先生同林女士買房的房價比賣給趙先生的價格高出1.5萬元。黃先生其實是中介的朋友,中介就利用黃先生這個中間人賺取1.5萬元差價。
見招拆招:陳律師稱,在房地產新政實施之后,由于必須要有房產證才可以過戶,之前中介利用“房串串”充當中間買(賣)家吃差價的現象已經漸少了。但還是有不良中介利用客戶的無知和信任想方設法玩貓膩,故買房時一定要檢查房產證和業主身份證,并要求買方、賣方和中介一起簽訂三方合約。
[花招三]
暗做私單
案例回放:2004年11月,張小姐通過某中介經紀人黃某購買了一套二手房。黃某利用其在中介公司任昌崗東分行主管的職務之便,瞞著公司,和買賣雙方簽訂私自復印的三方買賣合同(該合同并無加蓋公司公章),并收取張小姐6720元傭金和業主1000元水電押金,同時開出公司的收款收據,但全部落入其囊中。黃某的作為后被公司發現,并投訴至中介所,中介服務管理所就暫停辦理黃某的職業資格年審、換證等一切手續。
見招拆招:陳松稱,市民千萬不要不通過房地產中介公司,就與經紀人私下成交,這樣往往會導致交易過戶、交樓等手續無人跟進,嚴重時還會出現經紀人拿了錢就失蹤等情況,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花招四]
胡亂收費
案例回放:目前在廣州通過中介服務購房時,中介往往都會對客戶提供所謂的“一條龍”服務,從提供信息到交易的每個環節都由其經手辦理,并且指定按揭公司和銀行。由于是“一攬子”收費,不良的中介就會暗中提高某些項目的收費,例如,到房管局去查房屋產權情況。如果產權清晰的話,查冊費是40元;有抵押或注銷等情況的,每多一種情形就增加20元。但是中介去查冊的話,有可能收到300元一次。
此外,如果市民自己找按揭公司、公證處、評估公司,收取的費用都會比到中介機構指定的地方低。如果客戶覺得價格高,打算自己去找相關機構辦理,中介則有可能做出“聲明”,如果不在指定機構辦理,如出現問題,后果一律由客戶自負。這樣一來,客戶往往害怕節外生枝,導致聽從中介的結果。
見招拆招:陳松稱,由于中介機構掌握巨大的信息,而且熟悉各種手續的辦理流程,一些大型的中介機構還會和相關職能部門及單位保持長期合作關系,辦理業務時往往可以“提速”。因此,全權委托中介辦理相關手續,可以節省不少時間和人力。
但市民在委托中介辦理手續時,一定要根據《廣州市房地產明碼標價實施細則》,看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提供的服務,是否采用統一的價目表(冊),標明服務項目、服務內容、計價單位、收費標準、收費對象;如果是客戶自愿選擇的服務項目,合同上是否逐一標明,因為中介是不得強制或變相強制提供服務及收費的。
[花招五]
陰陽合同
案例回放:2005年6月,鐘先生在海珠區看中了一套二手房,在房屋中介的操作下,他和賣家依據談妥的40萬元價格簽訂買賣合同。可是,在簽訂合同的時候,中介還多準備了兩份合同。中介向其解釋道,因為鐘先生是以銀行按揭的方式購房,為了能夠多貸款,可以簽訂一份成交價格為44萬元的買賣合同,用于向銀行申請貸款;另外一份可以用來登記備案和繳稅時用,成交價格可以寫少一點,寫36萬元就可以,這樣就能少交點稅。
見招拆招:陳松說,中介為了促成交易,有時會用這種看似“討好”客戶的招數“幫助”客戶。但這種不規范的操作只會給客戶帶來麻煩。據分析,由于存在不同版本的合同,買賣雙方交易的憑據也缺乏唯一性,容易產生糾紛。從賣家看,可能存在將房屋權益轉讓給買家后,買家以價低的合同作為交易憑據,拒絕按事前商議的房價支付房款的風險,從而蒙受經濟損失。
而從買家來講,雖然這一次交易少交了一些稅費,但如果該房屋要再次進行交易時,在不滿足免除土地增值稅的條件下,由于在房地產交易中心登記備案的購入價低于實際成交價,故作為計稅依據的增值額比實際增值額大,這樣算下來,其實并沒有“省”多少錢,甚至還會變成“打了一次虧本的算盤”。虛報房價并發生偷稅或“超貸”的行為,情節嚴重的,還會造成刑事犯罪。故市民在通過房產中介交易時,不要被一些中介提供的所謂“高招”迷惑,免得得不償失。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