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宏觀調控一周年,北京樓價一路狂飆,再度成為“中國樓王”。“地荒論”下消費者需求集中釋放并“恐慌搶購”,炒房團也暗涌北京樓市,官方正醞釀行政調節。
4月23日,農行北京花鄉支行營業廳內,整整一天,等候的人數始終維持在50名左右。
外面的自動取款機早已沒錢了。“都是取錢買樓的。”銀行保安說。
銀行的繁忙只是在反襯著旁邊樓盤的火爆。緊臨銀行的“萬年花城”當日開始發售四期貴賓卡,價格1萬元,下月開盤時憑卡可優先選房并計入房款,發售第一天,共賣出200余張。
這個處于西南三環外的樓盤,在三個月的時間內經歷了房價的飆升奇跡———1月份,銷售價格5700元/平方米,3月份達到了6600元/平方米,擬在5月發售的四期均價在7000元/平方米左右。
今年春季,首都北京房價一路飆升。4月12日,北京市城建研究中心公布,第一季度北京期房預售均價為6885元/平方米,同比增長14.8%。更有媒體報道,北京的房價已經反超上海,成為“中國樓王”。
與之相伴的“怪象”是,北京樓市的“供應量、銷售量和價格”同時增長,多有樓盤排號還難求一房。
而去年此時,正是中央政府對房地產鐵腕調控之時,國務院“舊八條”和“新八條”相繼出臺,樓價漲勢一時停滯。
為何在宏觀調控一年后,北京樓市房價開始一路狂漲?誰是背后的利益推手?有房地產商擔心,此番房價飆升已顯露出危險信號。
與此同時,官方已開始醞釀新一輪抑制房價上漲速度的調控之策。
“瘋漲”的房價
“再不決定就只能等下期了。”4月13日,售樓小姐在電話中勸說劉波趕快“下定”,否則“越等越貴”。
“真是瘋了!”4月17日,劉波表示怎么也想不通,沿海賽洛城會月漲幾百元,他形容北京樓價漲瘋了,人們也搶瘋了。
“再不決定就只能等下期了。”4月13日,沿海賽洛城項目售樓工作人員唐曉媛在電話中勸說劉波趕快“下定”,否則“越等越貴”。
售樓小姐的“提醒”讓劉波“發毛”,3月初,沿海賽洛城向他報價7400元/平方米時,他笑著搖搖頭“再等等看”,不到一個月,在4月6日房展之際,已驟升到7800元/平方米。
又一周后,仍在猶豫的劉波被告知部分戶型已漲至8200元/平方米。
“一夜間,北京滿城黃土,一月間,我就得多付10萬。”他苦笑。
劉波是北京一圖書公司編輯,月入7000元,過完春節,他動起了買房的念頭,但一兩個月轉下來,他滿眼所見的,均是一個“漲”字。
4月10日,他趕到西豪逸景進行二期預售前的登記時,擬定的房價已由四天前他去咨詢時的8300元漲到了8500元。
這讓“我想有個家”的劉波覺得房子離自己越來越遠。他說,希望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如果非要加個期限,希望別超過今生”。
周曉東,一家公司白領,他將其購買房子的區域定在四環左右,交通方便,單價7000元/平方米,總價60萬左右,4月9日,在逛完2006年北京春季國貿房展會后,他發現四環左右7000元/平方米的房子幾乎絕跡了。
這個房展上顯現出的一個怪現象是,“房貴”并未影響銷量,“銷售價格、供應量、銷售量”同時上漲。
今年春季房展上,90多個樓盤吸引了20多萬人參展,意向成交2000套,面積23.132萬平米,金額為14.4億元,相比去年冬展增長了3億多,增幅近40%。
北京市房地產信息網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預售面積372.2萬平方米,去年同期為323.16萬平方米,增長15.2%.而網上售房數量也大幅增長,進入4月份,每天簽約總量均超過500套,4月15日達到803套。
一向被認為房價最高的上海,在去年也被北京反超。兩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北京期房單價已經高出上海27元/平方米。
4月13日,《南方周末》報道稱,北京已經成為中國樓王。
對今年春季的房價猛漲,也有一些官方的數據并不認同。
4月12日,北京市城建研究中心(該中心隸屬于北京市建委)公布,第一季度全市商品住宅期房預售均價6885元/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上漲14.8%(去年同期19.2%)。分析的結論是,“期房預售價格環比平穩,同比增幅明顯回落”。
4月20日,這一增幅在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中變為7.6%。
一個事實是,這些數據是北京所有城區的平均價格,包括密云、懷柔在內的銷售價格在3000元/平方米,甚至更低價的房子,而四環之內房地產項目上漲的價格則要遠遠超過此數據。
多名開發商給出的看法是,更具參考價值的是預買地塊周邊的房價變動情況。
“就算漲幅小了,但是基數已經太大了。”買房者劉波感慨自己仍然買不起。
恐慌性消費?
王志綱認為,“北京市場的火熱其實是恐慌性消費、超前消費、投資型購買共同促成的。”
“我們可以團結起來,先不買房子拖垮他們。”買房者劉濤大聲喊道。
瞬時間,人們都瞅向他,但很快又涌向開發商身旁,爭搶散發的宣傳資料。4月9日下午16時,春季房展已撤展過半,但仍有一群群人擠到展會門口。
“越漲越買,越買越漲”,劉波說,消費者的拼搶更加促使開發商不斷地將價錢抬高。
在中原地產華北區域總經理李文杰看來,進入2006年,一個變化是,購房者持幣觀望后,發現房價依舊上漲,出于“買漲不買跌”的心理,出現集中釋放。
去年5月,建設部等七部委下發《關于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意見的通知》,規定自2005年6月1日起,對個人購買住房不足兩年轉手交易的需征收營業稅。
與上海樓價迅速下跌相比,北京樓市此后也進入低迷期,但并未降價。
“國家宏觀調控的藥方需要調整。”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玨林認為,去年宏觀調控打擊的主要是炒房者,而這一人群在北京還很少。
撐起北京樓市大蛋糕的,在于另一個龐大的購買群體。
4月9日,東四環外的星河灣,北京某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正帶著外省幾名官員在看樓。這個1.6萬元單價的樓盤并未嚇住買房者,3月份熱賣近80套、銷售額達5億元。
“太多的有錢人和官員想到北京買套房子。”曾經在主語城公寓、鳳凰置地等高檔樓盤做過銷售的一名售樓人員私下介紹,官員多來自近京省份,山西煤老板則是商人購買團的主要組成部分。
“還遠遠不止這些。”萬年花城副總經理黃璽慶認為,每年留京的學生、一些外省、國外大公司紛紛遷址或者進駐北京,這些都是剛性的消費群體。
在此觀念下,更多的購房者接納的信息是,“你不買,大把的人來買。”
但業內人士分析,這些群體實際上組成的是一個“金字塔式”,處于底層的人最多,對房子需求最大的人正是經濟上不夠寬裕的人。
“現在不買,今后的房子還會漲。”記者采訪過程中很多市民用“恐慌”來形容自己的感受。
萬年花城副總經理黃璽慶認為,宏觀調控的三個目標是“收緊銀根、地根和控制漲幅”,這樣做的目的是降低風險和調控開發結構和速度,并同時抑制過快增長的房價,但實際上,當“收緊銀根和地根”被用作手段,結果并沒有抑制房價,卻促使房價的上漲。
對此,著名房地產戰略咨詢顧問王志綱在接受《中國經營報》采訪時表達的觀點是,“北京市場的火熱其實是恐慌性消費、超前消費、投資型購買共同促成的。”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