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新中友好協會惠靈頓分會四月份的例會上,一個女孩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她就是惠靈頓地區“漢語獎”的獲得者王頔,中國駐新西蘭大使張援遠親自為她頒發了大獎。
王頔獲得的獎項是NZQA(“新西蘭學歷評估委員會”的英文縮寫——中新網注)的年度獎項,授予惠靈頓地區漢語考試中分數最高的中學生。考試由兩部分組成:口語和寫作,每一部分各8分,王頔得到了15分,其中寫作部分獲得了滿分,她因而也當之無愧獲得了此項殊榮。這樣的一個小姑娘為何會獨得殊榮,《新民僑報》記者帶著好奇對她進行了采訪。
第一眼見到王頔,人們會想起杜牧的詩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精致的五官,如雪的肌膚,婀娜的身姿,她的全身透出江南女子的靈秀。不過,千萬別“以貌取人”,她的祖籍卻是那冬日白雪飄飄、因冰雕而聞名的哈爾濱。由于四歲時就隨著媽媽從北京來到了南半球的新西蘭,當問起她在何處出生時,王頔笑著搖搖頭坦言已經記不清楚是哈爾濱還是北京了。
漢語學習
由于四歲就來到了新西蘭,王頔最初的中文基礎可想而知。她來到新西蘭幾個月后,就進入小學開始讀書,由于年紀小,英語語言學習很快,和班上同學的差距不大,英語很快就和新西蘭本地學生說得不相上下了。隨著她的英語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上父親只說英語,英語理所當然地成了她的第一語言,童年時候在中國咿咿呀呀學的那一點漢語也就隨著長大而漸漸地忘記了。
鑒于此,七、八歲時,父母送她去讀中文學校。她坦言,去中文學校學習剛開始是媽媽的想法,但是現在雖然已經不上中文學校了,自己依然主動學習中文,因為覺得學好中文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自己將來也會從中受益。
王頔說,學習中文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也有很多辛苦。對她來說 ,由于外公外婆在家說漢語,這給她學習口語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除此之外,在學校里,她也會和會說漢語的同學交流,這也給她練習口語創造了機會。所以同王頔交流,她的漢語即使在母語是普通話的人聽來,口音也是非常地道的。
對她來說漢語學習最難的也是極有魅力的方面在于漢字的書寫,漢字的書寫一直令學習漢語的人士望而生畏,這也許就是許多人認為漢語難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就這個問題,記者詢問王頔她是如何攻克這一難關的。王頔說其實她的方法很簡單,多多練習。她說讀書時碰到生字,她會記下來,然后一遍一遍地寫,直到熟練為止。到目前為止,她會寫的漢字約有2,000個。平時為了保持自己的中文寫作水平,她會用中文給中國的朋友和親戚寫信和發送電子郵件, 她的媽媽也會給她找一些簡單的文章來讀。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就不奇怪為什么她在考試中寫作部分會得到滿分—--今天的斐然成績來自于平日的勤學苦練。
中國印象
四歲離開中國,王頔對中國僅有的一點模糊的印象早已經被新西蘭的藍天白云取代。在王頔的腦海中,早年的中國已全然沒有了痕跡,她現在了解的中國基于她對中國后來的三次回訪。王頔曾經于8歲、12歲和18歲時回到過她出生的國度,游覽了北京的長城、故宮等精粹景點,這些令她印象深刻。其中難忘的一次是12歲那年去中國,她去哈爾濱看到了皚皚白雪和瑩瑩冰雕。那次旅行也是她記憶中第一次過白色的圣誕節,所以印象尤其深刻。
王頔有關中國的另一感覺是自己的中文雖然很好,但是真正到了中國之后,才發現自己和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的語言還是有不同之處。她說在日常對話時,會有一些理解困難。另外一些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識欠缺也讓她和當地人在溝通時體會到了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的重要性。
王頔對記者說,外公外婆教過她一些唐詩宋詞,但那些古典精華對她來說相當深奧,由于對歷史淵源知之甚少的緣故,她必須花費相當的時間和精力才能領悟。然而她說很想在多學習一些這方面的知識,讓自己的漢語水平能夠不斷升華。
未來展望
現在的王頔剛剛成為維多利亞大學的一名大學生,主修會計和貨幣金融。進入大學讀書以后,她認識的朋友更多了,在大學里可以結識到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感受不同的文化。
進入大學后,她的眼界也更開闊了。王頔選擇會計和貨幣金融專業除了因為自己擅長經濟和會計外,還考慮到這一專業的國際通用性較高,將來可以為她就業提供廣闊的天地。她認為世界在越變越小,全球化已是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目前的專業正好契合了這一潮流。另外,在她的心中,還有一個愿望,她希望畢業以后,能夠到使用中文的國家和地區去開拓發展,這樣一方面可以積累多樣的工作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中英雙語的優勢。
看著娓娓而談的王頔,聽她柔柔講述她的語言學習經歷,我們衷心祝愿她在漢語學習的過程中繼續體會陰平陽仄的韻味,感受橫豎撇捺的魅力,也愿她的希冀早日展開騰飛的翅膀。(來源: 新西蘭《新民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