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蘇州五月十三日電 題:蘇州工業園區演繹工業與園林的奇妙結合
中新社記者 周建琳 姚靜
五月的金雞湖畔花繁錦簇,垂柳吐綠,湖光天色交相輝映。草坪上搖搖擺擺學步的稚童羨慕地看著在寬闊廣場上奔跑的風箏少年。作為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最大的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演繹著“工業”與“園林”的奇妙結合。
十二年,建成美麗“園中城”
自一九九四年五月開發建設至今,蘇州工業園區已走過了十二個年頭。十二年來,蘇州工業園區最引以為豪的,并不是“一天創造一個億的GDP,一天上繳一千二百六十萬元的財政收入,一天引進四百萬美元的外資”,而是開發十二年仍保有清新的水和空氣。
走進蘇州工業園區,人們由衷地發出不是園林勝似園林的感慨。每一個角落綠草茵茵、樹木成林;每一處小品精致雋永、透射底蘊;每一幢建筑掩映于煙柳、荷塘、桂樹、楓林。如果把蘇州古城喻為“城中園”,那么,具有濃郁園林特色的園區無疑是“園中城”。
這真可謂“用古典園林的精巧,布局出現代經濟的版圖;用雙面繡的絕活,實現了東西方文化的對接”。
十二年,堅持規劃是法
提到城市規劃建設,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規劃規劃,墻上掛掛,不如領導一句話”,但十二年來,在蘇州工業園區,規劃即法,任何人不得凌駕于規劃之上。
十二年來,也曾有高層領導要求園區盡快將首期八平方公里范圍內的“閑置土地”全部進行工業開發,園區沒有照辦,寧可用來綠化,耐心“養地”。他們深知,如果那樣,就無法實現土地與資金的平衡,就會喪失持續發展的能力;如果那樣,園區就成了單一產業區,就會喪失城市發展的活力。
十二年來,蘇州工業園區的領導班子調整過多次,但開發區發展格局與當初規劃設計幾乎一模一樣。園區一位負責人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九九五年,早期進入園區的企業三星半導體開工。“三星”眼中的園區是大規模土建和一張規劃整齊的圖紙。八年后,“三星”當時的負責人發現,園區所展現的面貌一如當初給他看的圖紙。
你也許不相信,規劃和實際如此細密地吻合,但事實如此。
十二年,拒絕十一億美元投資
十二年來,蘇州工業園區與大自然一起成長。園區成立以來制定各類法規性文件六十八個,從源頭上控制著污染項目的進入,其中第一個出臺的便是《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暫行辦法》。帶著項目到蘇州工業園區投資,第一個要過的“坎”,必須是環保局,如果通不過他們的技術審查,啟動了“環保一票否決制”,無論再賺錢的項目,只能與園區無緣。
環保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園區招商最迫切的時候,境外曾有一個上億美元的項目有意遷來園區,然而,環保局在審查時發現其流程中含有放射性物質,遂毅然舍棄。十二年來,像這樣被“環保一票否決”的項目達二百多個,意向投資額累計超過十一億美元。
據介紹,十二年來,蘇州工業園區先后關停污染型企業八十多家,并對區內三百多家重點企業實施全方位、全過程環保監控,累計投入環保建設資金三百多億元人民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