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馬六甲沿岸三國表示不需要該地區以外國家在馬六甲的軍事存在,不過愿意接受國際社會以提供信息技術形式的合作模式
“5月初,中國和馬來西亞方面就《中馬海上合作諒解備忘錄》的具體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的磋商,并將于7月中國交通部長訪問馬來西亞時正式簽署,主要包括馬六甲海峽海運海事、隧道航運、安全救援、行業協會等內容,中馬雙方還將在共同維護有關海域的信息共享、人員培訓等方面展開合作。”日前,中國交通部國際合作司司長局成志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中國愿加強人員培訓
馬六甲海峽長約900公里,由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共管,東連南中國海,西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是連通太平洋和印度洋以及歐洲、亞洲、非洲等幾大洲的重要國際海運通道。目前,經過馬六甲海峽的石油航運占全球石油航運的二分之一,貿易航運占全球的約三分之一。在全球能源問題不斷突出的形勢下,馬六甲海峽引發了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中國進口原油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海運,馬六甲海峽的航運安全對中國也日益重要。
據局成志介紹,中馬有關部門一直在就如何開展相關海域的海上合作進行磋商。2005年9月,在雅加達召開的“馬六甲和新加坡海峽安全會議”上,時任中國代表團團長的局成志就呼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維護馬六甲海峽的航行安全。
今年4月7日,馬來西亞交通部長陳廣才來華訪問期間,向中國交通部部長李盛霖介紹了馬來西亞在馬六甲海峽安全和保安方面采取的措施,包括安裝船舶自動識別系統,同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聯合開展海上和空中巡邏等,并表示歡迎中國政府在信息共享、人員培訓等方面積極參與馬六甲海峽的安全事務。
中方當時表示,中方作為馬六甲海峽的主要使用國之一,愿意在尊重沿岸國主權的基礎上,積極支持和配合馬六甲海峽的安全、保安事務。雙方當時就簽署《中馬海上合作諒解備忘錄》等事宜初步交換了意見。
局成志向《國際先驅導報》指出,中國簽署《中馬海上合作合作諒解備忘錄》的基本態度和起點在于,隨著海峽交通量的不斷增長以及海峽一帶海盜和武裝搶劫船舶行為的日益猖獗,沿岸維護海峽安全的任務越來越重,資源不足的情況也日益凸顯。為此,中國政府將履行海洋法公約為海峽使用國規定的義務,考慮動員一定資源,應海峽沿岸國的要求,幫助海峽沿岸國進行能力建設、加強技術業務交流和人員培訓。
局成志說,國際海事組織充分發揮其在國際海運界的唯一權威機構的作用,積極推動在加強馬六甲海峽安全、保安和防污染方面的合作。他說,中國主張有關國家在充分考慮各方關切的基礎上,通過對話合作保障海峽安全,中方愿意為維護和加強海峽航行安全和防污染做出貢獻。
沿岸三國歡迎中國技術幫助
與中國以國際海洋法公約為準則、尊重沿岸國主權的做法不同,美日等國垂涎于在馬六甲的軍事存在和軍事介入。美國軍方2004年4月就以反恐和打擊海盜為名,表示計劃向馬六甲海峽派駐海軍和特種部隊;2005年6月,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新加坡出席第四屆亞洲安全會議期間,又多次表示希望美軍能夠進駐馬六甲;2005年2月,日本曾向馬來西亞提出表示日本愿意派遣艦艇前往馬六甲,均遭到拒絕。
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近年來反復重申,馬六甲海峽沿岸國家有能力維護馬六甲海峽地區的安全,不需要該地區以外國家的軍事在這個地區的軍事存在。馬來西亞外長賽義德等政府高級官員也曾多次表示,馬來西亞愿意接受國際社會的援助,形式是以提供信息、技術以及飛機、艦船等設備的方式。
印度尼西亞在維護馬六甲海峽問題的立場與馬來西亞基本一致。新加坡由于力量相對薄弱,且馬六甲海峽航運安全對新加坡經濟影響也相對較大一些,所以略為傾向于借助外部力量維護馬六甲海峽安全。但如果新、馬、印三國乃至東盟能夠協調合作,共同維護馬六甲海峽安全,對新加坡來說未嘗也不是首要選擇。
馬來西亞官員表示,中國提出在不侵犯馬六甲海峽沿海國家主權的情況下,以交換信息以及派遣專家訓練馬來西亞海事人員等形式,為加強馬六甲海峽的保安提供幫助,馬來西亞對此表示認同。印尼也對中國為維護馬六甲海峽安全向馬六甲沿岸國家提供技術幫助表示歡迎。
應逐步建立安全對話機制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李國強向《國際先驅導報》指出: “即將與馬來西亞簽訂的《中馬海上合作諒解備忘錄》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它為中國與馬六甲海峽周邊其他國家開展廣泛合作的提供了可能。中國還應繼續在此地區消除‘中國威脅論’的負面影響,增強互信,表明中國絕無控制馬六甲海峽的戰略意圖,以消除有關國家的擔心和顧慮。應把維護馬六甲海峽的安全作為合作的出發點,在具體合作內容上應注意分步驟展開,不能操之過急。”
李國強指出,“中國可以從外交、海洋、海上安全等多個領域積極謀求與馬六甲海峽沿岸國家的對話,逐步建立起高級別、專業性、定期的安全對話機制。從目前來看,應兩步并舉:一是利用中國東盟‘10+1’合作框架的平臺,實現政府間就海上航行安全等諸多問題進行坦誠對話。二是開展積極的雙邊外交工作,就單個領域盡快建立起雙邊對話、磋商機制。”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熊平、實習記者:朱佩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