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18日電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5月,一直是國家出臺政策的“高峰期”。當央行第三次上調利率之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易憲容等業內專家就已經在高呼,新一輪宏觀調控開始了。而17日“國六條”的新出臺,更讓業界意識到了今年房地產調控的大方向。
劉維新:當前樓市仍過熱說明調控未到位,根本原因是四不到位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城市經濟專家劉維新看來,一年多來的宏觀調控可以說是中國針對房地產市場力度最大的一次調控,但只有首當其沖的上海市場“冷卻”了一段時間,其他許多地方都沒有降,更在今年顯出過熱隱憂。
“當前樓市仍過熱說明調控未到位,根本原因是四不到位。”劉維新表示,“一是稅收不到位,如果按照七部委、國八條的文件規定,稅收杠桿到位,炒房、投資行為必然受到制約。二是信貸政策不到位,121文件等規定要求開發商貸款自有資金必須達到30%,而現實中幾乎50%以上的開發商都沒有按照這個標準操作,這必然擴大了房貸風險。三是土地管理不到位,別墅、高檔房等該限制的要有效限制。四是方法不到位,如經濟適用房本身管理就不到位,模式上、制度上的設計也有缺陷。”
王玨林:調控是否到位還看在市場方面產生的效果
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玨林則表示,調控是否到位還看在市場方面產生的效果。“一看調整結構是否到位。目前就是要增加房源、增加中小戶型,解決更多的城市居民的住房問題。二看是不是全面的住房市場。住房市場主要包括了新房市場、二手房市場和租賃市場。現在大家搶的全是新房,二手房市場沒有盤活,租賃市場也不發達,所以需要把整個市場培育起來。三看市場管理是否規范到位。除了培育市場,我們在規范市場方面下的工夫也不夠。要規范開發企業的行為,囤地、囤房、虛假信息問題都有待解決。四看土地供給是否真實。就是土地售出是不是符合開發條件,能不能在規定時間內上市。不少地方的土地招拍掛以后,不能按時上市或不夠條件上市,就說明這個土地不真實。五看土地供應計劃是否考慮城市人口增長,市民改善住房的需求。這幾個方面都與房價有直接的關系,如果這些方面都基本調整到位了,我們的房價還繼續往上攀升,那就說明一個問題,我國的土地供應實在是不足了。
尹中立:中國房地產市場存在制度缺陷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尹中立博士還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存在制度缺陷,如果不解決的話,價格過快上漲很難得到遏制。第一個是住房制度。“對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提倡住房制度改革的人要走市場化的道路。實際上全世界的住房制度都是‘兩條腿走路’,就是說一部分人可以通過市場化方式解決,另外一部分人甚至是絕大部分的城市市民是通過非市場化的手段解決的。”第二個是稅收制度。“我們國家到目前為止沒有財產稅,這是重大的制度缺陷。從歷史上看,中國人積累下來的財富都表現為住房,這個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一定的關系,但是和我們的稅收制度的不完善有更大的關系。”
提高市場透明度
最近,圍繞商品房簽約銷售數量和空置率等統計數據,北京市建委和一些開發商“各唱各調”,耐人尋味:一些開發商指責未售出商品房的統計數據統計滯后失真;而北京市建委則認為統計數據每天更新,既不滯后且是準確的。
對于眼下市場數據一團“迷霧”的局面,國務院最新出臺的規范房地產市場六大針對性措施的第六條(完善房地產統計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強房地產市場信息透明度,全面、及時、準確地發布市場供求信息,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無疑來得非常及時。
究竟誰在誤導消費者?從深圳等大城市近期情況看,樓市的確出現了“縮量空漲”的反常現象。
早在去年底,建設部負責人就在房地產形勢分析會上批評說:調控實施以來,一些開發商制造不當輿論,有的散布不負責任的言論,有的甚至曲解中央調控政策,借助個別媒體誤導消費者。建設部部長汪光燾提醒說:“沒有國家利益,就沒有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發展。”
中央黨校研究員曾業松說,房地產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靠制造不實言論支撐高房價,誤導輿論和消費者,不僅不道德,也是危險的。政府應采取措施,進一步提高樓市透明度,讓違規者無處遁形。
據悉,發展改革委已表示將推動公布住房成本的調查工作,國土資源部也表示將提高樓市用地信息的透明度。(整理 李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