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1日電 據《新華每日電訊》報道,一項網絡調查顯示,60.67%的人認為“房價仍會快速上漲”,另有近六成人認為政策對抑制房價“過于溫和”。
5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建設部等九部門《關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公布后,作為房價持續走高的熱點地區北京,消費者、開發商和專家學者做出不同的反應。
購房者:理解政府的善意
“新政策對我的購房計劃,沒有太大的影響。我關心的是,北京過高的房價,什么時候能真正降下來。”對29日公布的“國六條”細則仔細研究一番后,楊欣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在京城一家網站供職的楊欣從去年開始,就一直在尋尋覓覓,打算在北京南三環附近買一套9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準備結婚。但每平方米7000元左右的價格,讓他在眾多樓盤前望而卻步。
“最初‘國六條’公布時,明確提出切實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制定和實施住房建設規劃、明確新建住房結構比例。從住房供應結構上為中低收入家庭考慮,這讓像我一樣的普通購房者充分感受到政府的良苦用心。”楊欣告訴記者,“但從細則的內容看,大部分是一些‘長效機制’,短期內對房價的影響可能并不大。我的‘安居夢’還要繼續下去。”
根據新浪網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購房首付提高,58.96%受訪者表示“不會改變購房計劃”;對國家九部門出臺房產調控政策,60.67%的人認為“短時間內影響不大,房價仍會快速上漲”;還有59.34%的人認為,90平方米以上房貸首付提至30%的政策對抑制房價“過于溫和,不利于打壓高房價”。
開發商:應避免“一刀切”
北京世博地產副總經理吳坤嶺表示,公布的“國六條”細則不夠細化。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之間的差異,大城市與小城市之間的差異,城鄉之間的差異,具體住房產品之產的差異都沒有體現出來。
對于“國六條”細則中規定的新審批、新開工的商品住宅,套型建筑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所占比重,必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吳坤嶺認為,政府鼓勵多建小戶型住宅,是件好事,但需要考慮市場情況和具體地塊。
吳坤嶺對經濟適用房建設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目前經濟適用房的標準比較模糊,因為審查不嚴格,經濟適用房往往成為有錢人的投資工具。
專家:標準劃定應更嚴謹
對于九部門聯合出手,中國人民大學土地管理系教授嚴金明認為,中央政府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決心清晰可見。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發文的九個部門中監察部大名赫然在列,這在房地產調控過程中是首次出現,表明政府部門從方方面面進行了周密的考慮。
“90平方米的分水嶺,兩個70%的限制指標,都明確地表明了政府部門的態度,傾向中低收入家庭,限制大戶型和高檔住宅。”
但對于具體的劃線標準,嚴金明認為,應該再嚴謹一些。90平方米、70%的比例是否科學,缺乏數據支撐。應該在對大量現實情況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公布一個令大家都信服的標準。
學者:表明了政府的導向
業內專家認為,《意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遏制房地產投機、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但根本解決房地產市場存在的問題將是一個復雜、長期的過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張耀文認為,房地產投資者大多并不差這一成的首付。“細則的象征意義應該多于其實際意義,表明了政府的導向。”張耀文說,“房地產行業作為經濟先導型行業,對經濟走勢的反應非常靈敏,其價格走高的成因很復雜,如國內經濟連續20年快速發展,區域發展不平衡導致大城市人口過度集中等。如果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政策就容易浮于表面。”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汪麗娜認為,房地產市場投資大,周期長,調控政策不可能在一兩個月內立竿見影,現在的大戶型過剩問題或許是其兩年前剛進入投資周期時造成的。所以解決小戶型不夠的問題不能只盯著新建房,對于“90平方米”這樣一個硬指標,即使現在市場都能接受,但2年后市場狀況也許又不一樣了。
比如在北京的存量房中,有很多是90年代初建造的80平方米至90平方米的房子。“現在各大城市購房需求,有多少是年輕人第一次買房?有多少是想更新換代的?需求結構也不很清楚。”汪麗娜認為,房地產是一個動態的市場,制定房地產政策要有明確的依據,必須對市場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否則容易陷入被動調控。 (孫曉勝 劉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