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內地大學生就業難、待遇走低截然不同,香港的大學畢業生近幾年不僅就業率創出新高,月薪也顯著提高,無論職位空缺數目和薪酬待遇都有所上升,不少學生還沒畢業就已謀到高位。除整體經濟向好因素外,香港大學適應市場的專業設置和就業指導也功不可沒。
不介意“缺少工作經驗”
專為香港全職大學生而設的聯校就業資料庫最新職位空缺情況顯示,2006年香港的大學畢業生可選擇的工作種類有所增加,雇主提供的薪酬水平也大幅上升。月薪8000港元以上的工作增加超過30%,其中月薪1.2萬至1.8萬港元的職位空缺也有一倍的增長。
香港浸會大學公布的2005年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說,該校接近90%的學生在畢業后半年內便找到工作,大約80%的學生進入商界行業,約有10%學生選擇繼續進修,仍然待業的只占0.07%。報告指出,畢業生平均月薪由2004年的9040港元增至去年的10300港元,增幅達10%。
香港的一些人事顧問公司認為,在整個人力市場需求膨脹的情況下,雇主并不介意聘用缺少工作經驗的大學畢業生,愿意提高薪金聘請新畢業生的程度為近年新高。只要這批新求職者不是過分挑剔,今年香港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可能達100%,而他們的入職平均月薪將為9000至1.2萬港元。
“援助畢業生模式”
香港每年培養大約1.5萬個大學本科畢業生。為幫助學生更好度過求職階段,并為他們做好投身社會的準備,香港各大學均有向學生提供全面就業輔導的服務。
大學內所提供的就業指導服務范圍廣泛,大至舉辦境外交流活動、提供工作實習機會,小如替學生批改求職信和修飾簡歷,都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
以香港浸會大學為例,該校的就業輔導中心針對現今的市場就業趨勢,設計了一系列非正規課程,以發揮對學生援助的最大效用。
“現在并不是學哪個專業就要干哪一行,雇主聘人的時候反而想招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浸會大學就業輔導中心主管黃志添說,“學生應該多了解現今雇主的心態和就業市場的形勢。”
黃志添說,以前整個大環境比較看重專業對口,但現在則講求個人多方面發展。雇主普遍認為,欠缺專業技術并不是問題,因為這個可以通過培訓解決;求職者有創意、反應快、知識面廣以及有學習動力反而成為雇主最看重的要素。
因此,大學生除了關注本身的學科學習,也要有其他方面的配合。為豐富學生的個人經歷,讓他們的生活、眼界不局限于大學里,浸會大學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從社區和實際工作環境中得到鍛煉。
工作實習、領袖訓練、境外交流、社會服務、藝術欣賞……黃志添羅列出一串非正規課程的內容。學生能通過這些活動加深對社會各層面的認識,并訓練他們的溝通技巧和領導才能,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的個人素質得到提升。
浸會大學每年約有200個學生參與這些課程,而在完成一個課程后,就業輔導中心的人員便會帶領學生回顧和分享當中的經驗,啟發他們去思考自己將來的職業取向。
為了讓學生更直接了解各行業的情況,浸會大學在5年前開始舉辦大規模的“事業導師計劃”,邀請各個行業界別的資深專業人士,與學生建立亦師亦友的關系,拓展學生的視野。現在有200多名業界人士當上了“事業導師”,每個導師帶領2至3個學生,主要通過在日常聚會中分享交流。
雇主看態度勝過看專業
5月份,香港剛畢業的大學生紛紛準備進入勞動市場,林詠詩便是其中一員。尚未畢業,就讀人力資源管理本科課程最后一年的她,已經被香港4大著名會計師行的其中一間求聘為稅務顧問,月薪過萬港元,這樣的待遇對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非常有吸引力,但是林詠詩還是決定放棄這份工作。
“我想另外再找自己真正喜歡、合適的工作,如從事跟人力資源管理相關的行業。”林詠詩說。其實,只在大學選修課中學過最基本會計知識的林詠詩認為,之所以能夠被一家有名的會計師聘為稅務顧問(一份會計系畢業生較容易勝任的工作),是因為去年在該會計師行做暑期工時,上司對她在工作上待人接物的表現深感滿意,因而愿意花時間培訓一個有好態度的生手。跟很多其他大學生一樣,林詠詩剛跨進大學門檻時并不太清楚自己的事業取向,所以從一年級起便開始積極部署,例如參與學校舉辦的活動和多問各方意見。
“我在一年級的時候,參加了學校的‘事業導師計劃’和學系舉辦的類似的活動,分別認識了兩位來自人力資源管理界的資深專業人士,通過他們我知道了很多有關該行業的具體情況。”林詠詩說。
其中一位帶領她的導師是香港某著名電視臺的人力資源管理經理,除了通過平日交往解答這位學子的問題,更讓她到電視臺親身參與一些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了解整個運作流程,使她獲得了寶貴的實戰經驗。另外,林詠詩也通過學校的一個境外實習計劃,到上海一家著名的酒店式服務物業管理公司實習2個月,擔任物業顧問的職務,負責向國內外顧客講解業務。
香港城市大學應屆畢業生孫千慧也表示,在求職過程中體會到雇主看重的是學生的全面素質,而不單單是校內成績。學好自己的專業,加上積極投入多元化的大學生活,是吸引雇主的一個重要因素。
【來源:上海《新聞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