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日本對華政府開發援助曾為中國經濟建設作出貢獻,打造了雙贏的中日經濟關系。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日本結束對華ODA應當可以理解。但是,試圖唱衰ODA或利用其施壓,只能讓本已冷卻的中日關系雪上加霜
撰稿/陳言
6月8日,日本駐華大使宮本雄二帶著一眾外交官在北京與中國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展開會談,雙方很快簽訂了“人才培養獎學金項目”“第二次黃河中游流域保護林建設項目”兩個政府文件,總計8.21億日元的項目將要付諸實施。至此,今年3月23日起暫時凍結的日本政府開發援助(ODA)對華項目開始解凍。
到2008年,日本將正式停止ODA對華項目中的日元低息貸款,ODA在中日經濟交往中發揮的主要使命也將正式完結。
近幾年來,日本媒體關于中國“軍備擴大”、中國人對日本ODA“知恩不報”、ODA為日本創造了一個競爭對手的報道一直沒有間斷,讓ODA這個字眼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
雙贏效應
ODA項目解凍后,本刊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的張季風副研究員。他對ODA對華項目這樣評價:“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階段,ODA在中國經濟建設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日本對華ODA包括對華日元貸款、無償援助和技術合作。其中日元貸款規模最大,從1979年到2004年,累計總額已達3.1萬億日元(約合1651億人民幣),約占中國接受外國政府貸款總額的一半左右。
張季風說,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面臨資金、技術緊缺和能源供應緊張、基礎產業落后等問題。當時,除ODA以外,日本還提供了三批能源和其他一些基礎設施貸款,總計金額約為1.7萬億日元。這些貸款主要用于油田、煤礦的建設,極大地緩解了我國能源和資金緊張的局面。
日元貸款援建項目均為規模大、周期長、技術要求高和施工難度大的基礎項目,其范圍遍布中國幾乎所有的省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京秦鐵路電氣化改造、南昆鐵路、北京首都機場擴建、上海浦東機場、武漢長江第二大橋、北京污水處理、環境示范城市(重慶、大連和貴陽)的環保工程等。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日本不斷調整對中國貸款的投入方向。張季風介紹說,近年來ODA項目主要集中于中國的環境保護和內陸地區經濟的平衡發展。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援助,既有利于中國環境問題的解決,同時也可避免中國環境污染將給日本帶來的影響。
“ODA打造的是雙贏的中日經濟關系。”張季風說。“一開始,日本發放ODA的戰略意圖非常明確。日本要在政治上維持穩定的日中關系,在經濟上則希望保證能源,特別是煤炭的供應,同時日本也有開拓中國市場的愿望。而中國則要利用日資加快經濟建設步伐。”
張季風認為,ODA的成功實施讓兩國的戰略意圖都得到了實現。
6月9日,日本駐華使館公使井出敬二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說:“用美元計算的話,日本對華援助額為1441億美元,超過德國(396億美元)、法國(134億美元)、英國(66億美元)對華援助的總和。”
井出公使認為,這些數據表明在中國實施ODA“是成功的”。他還介紹說,2008年以后,日本對中國的有償資金援助將會停止。“但并不是所有ODA項目都要停止,技術合作等還會繼續進行。”井出補充說。
擾耳之音
盡管ODA的作用世人有目共睹,但是,日本方面關于ODA的報道多數是消極、負面甚至是不實的。記者把這幾年的日本報紙翻遍,長篇累牘都是要求終止對華ODA的言論。媒體的話說得比較露骨,而政治家則稍為含蓄。
在日本山口縣一所地方大學的教授會上,西洋經濟史村上教授拿出了幾份復印的雜志文章,講述日本ODA的一個“典型的失敗事例”。
該文章這樣寫道∶“北京的地鐵建設,使用了大約200億日元。但2號線建好以后,記者去采訪了地鐵使用狀況,在建國門車站足足等了一個多小時,竟未發現一位乘車人。”
寫這篇文章的人可能沒進過北京地鐵。試想,北京1800萬人,建國門處在市中心,怎么會一個小時都沒有一人坐地鐵呢?日本媒體,尤其是偏右的媒體,對ODA的批判有時充滿惡意,試圖通過全盤否定ODA的作用,來達到提前終止對華ODA的目的。
《產經新聞》記者古森義久在日本講演時,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我去蒙古采訪ODA項目時,發現蒙古人用日語在ODA項目上書寫了感謝日本的語言。中國就沒有,中國根本不感謝日本的ODA。”
《讀賣新聞》2005年3月8日發表社論說,中國“在接受援助的同時,擴大了自己的軍備”。該報還主張把錢用到伊拉克的復興上,那樣更“符合國家利益”。
只有《每日新聞》在2005年3月9日社論中談到ODA問題時,說了一句比較公道的話∶“中國經濟的發展對日本來說也是個巨大的恩惠。”
從2004年10月開始,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和當時的外相町村信孝等人先后開始提出了“對華ODA畢業論”。根據《讀賣新聞》的分析,這一論說的背景是“要給中國一點顏色看看”。
感恩之心
事實上,對于日本ODA發揮的作用,中國民眾是相當認可的。
在偏遠的安徽省金寨縣鐵沖鄉有一所中學,這所由舊廟幾經改修而成的學校由鄰近幾個村莊的學生共用。遠道的學生要打著火把,步行4個小時才能趕到學校上第一節課。
鐵沖中學要擴建校舍時,日本駐上海領事館的官員得知此事后,親自到鄉里進行了調查,隨后決定為學校的建設提供一筆資金。
鐵沖中學校長站在“日本政府援建校舍”的紀念牌前對記者說∶“我們這里是山區,一到了10月底,路面就開始結冰,汽車特別不好走。日本領事館的負責人特別認真,趕在10月結冰前,幾次來視察校舍的建設情況,那么負責,真讓人感動。”
校長介紹說,這幾年鐵沖中學有十多人考上碩士,還有六七個學生在國外攻讀博士。鐵沖中學的學生沒有一人不知道校舍是日本政府援助建設的。校門口的紀念牌也在時時告訴孩子們,日本ODA幫助了他們。
“從來沒有日本記者采訪過我們。”校長說。
同樣在安徽的老區長豐縣,一位在山區從事醫療服務的日本ODA專家告訴記者,他在山區里遇到過很多村民。在給這些村民測體溫和血壓時,村民眼中的溫暖是他一輩子都不能忘記的。
不久前,記者參加了一個由日本ODA項目與地方醫療站共同舉辦的醫療知識宣傳會。在會上,由ODA項目支持和培訓的地方醫務人員一點點地給村民們講授衛生知識。在會場上臨時支起來的充氣物上,也清清楚楚地寫著“感謝日本政府支持”的字樣。
一些日本記者筆下的“中國根本不感謝日本的ODA”之說,不知從何而來。
避免將ODA政治化
在聽日本政治家和國會議員對ODA發表評論時,能感覺出他們要急切終止ODA的焦躁心情。
在北京召開的一次有關ODA問題的討論會上,有中國學者拿出日本的相關文件,指出文件中ODA援助對象的劃分規則,質疑日本是否過早終止對華ODA。日本官員聽了以后非常不耐煩,當即表示他并不清楚這個說法。
為什么日本媒體要如此貶低日本ODA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一位從事日本經濟研究的專家說∶“ODA的成果有目共睹,(日本一些媒體)那樣報道,是要把好事變成壞事。他們是要給日本政府臉上抹黑,是要攪亂日中關系。”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日本結束對華ODA應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些人一再唱衰ODA,只能讓本已冷卻的中日關系雪上加霜。而試圖利用ODA向中國施壓,更不可能達到目的。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