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報道: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的“特種兵”(中)
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的“特種兵”(上)
中新社北京六月二十日電 題: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的“特種兵”(下)
作者 王永孝 王鋒
在中國戰略導彈部隊序列中,有這樣一支支特殊的部隊——他們沒有機會參加導彈發射,甚至沒見過導彈。當戰略導彈成功發射的時刻,他們有的正跋涉在深山老林,有的正奮戰在國防工地,有的正馳騁在千里運輸線,有的正巡邏在神秘的導彈陣地……
裝檢——時刻為導彈把脈
“號手就位——”一聲口令,幽長的導彈坑道里走來一列方隊,裹著嚴嚴實實的防護服。他們是擔負導彈裝備檢修任務的某裝檢所的科技干部。
指揮室里,專家組正通過大屏幕監控各操作間的工作情況。
現場總指揮王國慶介紹說,通過信息化手段對檢修工作進行全程監控,既減少了進出操作間的人員數量,又有效統籌了專家技術力量,科學地解決了裝檢工作對技術人員的高度依賴與導彈裝備對操作間人員數量的嚴格限制之間的矛盾。
據知,這個裝檢所的科技干部,一半左右擁有博士或碩士學位,是一支由導彈專家挑大梁的王牌部隊。
有一回,該所在執行某裝備拆裝任務時,發現該裝備核心部件出現前所未有的物化粘連現象。是將裝備返廠檢修,還是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分解?專家組經過研究,果斷決定進行技術攻關。驚心動魄的四個小時后,終于將此部件安全分解。導彈專家劉德林說,依靠自身技術拆分導彈裝備部件,在裝檢部隊歷史上還是首次,填補了這個領域的空白。
王總指揮告訴記者,導彈裝備在長期的貯存過程中,受到坑道內溫度、濕度、介質等環境變化的影響,很容易出現細微的變化。而任何一種變化,都可能影響導彈的發射精度。為此,他們要經常組織技術人員到坑道內給導彈“把脈”,一有問題就及時處理。
押運——馳騁萬里運輸特種器材
前方警車開道,后面公安護送,路旁五米一崗……某特裝運輸營的車隊出發了。該營擔負著戰略導彈特種器材的運輸任務。出于安全保密的需要,整個車隊都是晝伏夜出。營長劉忠民說,每次執行任務,他們對外聯絡的一切線路都要中斷。
特種器材價值連城,異常嬌貴。運輸中,官兵們每隔兩小時就檢查一次器材的捆綁固定狀態及周圍空氣、介質等情況,并向上級報告。擔負檢測任務的某連連長楊登榮說,以往檢查、控制車廂內的特種器材,都依靠人工動手,如今安裝有自動化信息控制系統,只需輸入程序、摁下電鈕,就能迅速得出相關數據資料,大大提高了技術保障的科學性和精確性。
近年來,該營官兵每年大部分時間都馳騁在萬里運輸線上。他們執行的各種器材運輸任務,全部做到了安全準時、萬無一失。
測量——深入草原為導彈報靶
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矗立著一座高高的鐵塔,塔尖上紅旗迎風飄揚。以這座鐵塔為中心的半徑兩公里的圓周上,均衡地部署著六組官兵,他們來自某測量營,正在執行給導彈報靶的任務。
副營長馬志達告訴記者,給導彈報靶既艱苦又危險,而且“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官兵們承擔著生理和心理的雙重考驗。近年來,這個營七闖大沙漠,九進大草原,累計行程二十多萬公里,完成了數十枚導彈的落點測量任務。
“進入十分鐘準備。”首區指揮部的聲音傳蕩在每個報靶兵的耳畔,報靶兵個個弓步屈膝、收腹屏息、俯身彎腰,頭正,頸直,雙目圓瞪。官兵們始終保持這個特別的“造型”。他們說,這個簡單的動作其實非常重要,它關乎導彈落點測量的成敗。
“發現目標”。報靶兵們反應異常迅速,瞄準觀測、轉盤跟蹤,鏡頭緊緊地跟著那個光點。一聲巨響后,一柱煙塵蓬然騰起,導彈落地爆炸了。
“經度XX,緯度XX”, ……一個又一個的報靶兵傳來了導彈落點的精度數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