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7月30日電 題:“花兒”歌后董明巧:幸福像“花兒”一樣
作者 殷春永 趙志鋒
甘肅是“花兒”的故鄉,這種流行于中國西北、被譽為“西北之魂”的高腔山歌,雖受民俗歌曲的沖擊而面臨失傳,但也造就了一批優秀的民俗歌王,他們承載著這種古老鄉土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花兒歌后”董明巧就是他們中的典型。
農村——“花兒”之“沃土”
“青稞出穗穗搭架,新時代的女娃娃,不信佛爺不算卦,勞動回來學文化。”一九九0年,年僅十八歲的董明巧,在甘肅省花兒歌手大獎賽中,憑借這一首“扎刀令”,技壓群芳,暫露頭角。
如今,剛逾不惑之年的董明巧,已遠近聞名,被譽為“花兒”歌后。“洮河水的養育,岷洮大地的沃土是我‘花兒’藝術的源泉。”董明巧樸實地說。
董明巧出生在甘肅岷縣,這里是洮岷花兒的源頭,被譽為“中國花兒之鄉”,她從小田間勞作唱“花兒”,并逐步學會即興編歌。
幸福——像“花兒”一樣
“我的‘花兒’本來就是唱給自己和兄弟姐妹們聽的。在農村,唱“花兒”不過是在地里活干累了,給自己和村人解解乏氣。”董明巧笑著說,幸福——就像“花兒”一樣。
董明巧介紹,要唱好“花兒”,除嗓音條件外,關鍵是要善于觀察生活,“花兒”講究即興編歌,歌詞的好壞,就要取決于對生活感悟的多寡。
“現在我覺得唱‘花兒’很幸福,已成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雖然她的身影時常出現在西北各大“花兒”盛會,但她仍堅持“邊勞作邊唱”的習慣。
嘆息——“花兒”面臨“凋謝”
“現在唱‘花兒’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已面臨失傳,也許是他們還沒有真正理解“花兒”所能帶來的快樂。”董明巧嘆息說,雖然當地政府很重視挽救“花兒”,但仍無法在農村青年人中普及。
董明巧建議,應成立專門的“花兒”學研究機構,推動“花兒”的保護、研究、交流、創作和演出,為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
令人欣慰的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花兒文化委員會已于7月27日在甘肅臨夏州剛剛成立,這是繼“花兒”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對其保護與傳承的又一里程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