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三日電 題:守護全民家業 尚需中規中矩
中新社記者 趙建華
今年六月底,中國中央預算執行審計工作報告公布于眾。與以往不同,除發改委、財政部外,對其他被審計單位的名號,審計署并沒有道破。對此,外界曾頗有議論。
就在公眾對此事關注度開始下降的時候,本月十一日晚間,中國審計署再次發布審計結果公告。在八萬多字的公告里,四十二個部門單位二00五年度預算執行情況的審計結果,都被逐一詳盡列出。
從發改委到中科院,從炙手可熱的權利部門到被稱為“清水”機構的科研院所,在審計面前中,都紛紛“中標”。幾乎所有被審計單位,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違規行為。
小到幾十萬、幾百萬,大到幾十億,甚至幾百億,多筆違規問題資金浮出水面。五花八門的違規動作,如開閘洪水,讓人“眼花繚亂”。一九九六年以來,通過預算執行審計,中國已查出違規問題金額一萬兩千九百多億元人民幣,發現經濟犯罪案件線索一千一百多件。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中國已家大業大。違規單位手里的錢,似乎花不完。有的部委,財政專項資金閑置達六億多元。
正是因為家大業大,不守規矩,必然會分寸大亂。官方規定必須“先有預算,后有支出,細化預算、提前編制預算”。但還是有個別項目預算執行和部分專項經費管理不夠規范。巨額預算未細化到具體單位和具體項目。這一數字,在有的部委,達到了幾十億元。
有的單位,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政府采購合同,理應招標,卻不招標或者招標不規范。幾千萬元的資金,用途不明。
這次公布的問題,在以往的審計公告中,不少都已有所涉及。但卻“屢查屢犯”。對此,有人已產生“視覺疲勞”,見怪不怪。他們認為,利益驅動是“屢查屢犯”的根源之一。
這次審計就發現,某部委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挪用單位巨額資金,給私人企業無償使用,為其牟利。
在經濟轉軌過程中,有的部門單位、個人鉆空子,故意違法違規。中國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分析說,雙軌制,讓人可利用現有制度、體制的缺陷去謀取不正當利益。
除法規不盡完善外,中國當前還有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執法不嚴。雖然“有法有規”,但經常“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并逐漸形成一種潛規則后迅速蔓延,一定程度時就形成“法不責眾”。
雖然家大業大,但中國還遠未達到財大氣粗的地步,許多薄弱環節正急需用錢。全民共同創造的家業,理應由全民共享,不能肥個人腰包。無規矩不成方圓,規矩既立,對違反者就應懲處。否則,監管者縱有三頭六臂,也難有震懾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