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在法院系統內部的宣傳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曹建明向外界高調宣布若干“禁令”,以此為法院新聞發布定下基調。
這些規定包括:法官未經批準不得接受采訪,媒體不得超越司法程序進行預測性報道,重大案件新聞發布由最高法統一口徑等。
新律甫一公開,旋即引發司法與傳媒兩界震動。有觀點贊賞這一做法,認為其中多數條款符合國際慣例,是應有之義,但也有人將此舉視為法院向媒體關上大門。
在中國的制度現實下,獨立審判與輿論監督的復雜平衡能否實現,這一難題被再次擺上前臺。
目前尚無法律、法規來規定司法機構與媒體之間的關系。有專家認為,最好由級別高于法院和媒體的中立國家機關來制定,也應謹慎為之。
“禁區”從里到外
對邀請參會的中央級主流新聞媒體記者而言,此次宣傳會議收獲頗豐。
最高法副院長曹建明的講話幾乎句句“猛料”,“閃耀著”新聞價值,盡管這新聞對新聞人來說有點“別扭”——一位從事法律報道多年的記者說。
在這個最高法所有高層出席的重要會議上,曹建明言語確切地對法院和媒體兩方均作出鮮明約束。
對自身法院系統,最高法提出五項內容“一律不得發布”,它們是:
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被告人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未成年當事人情況的各種資料;依法不公開開庭審理的案件,除審判結果和必須發布的事實、理由以外的其他內容;合議庭評議、審判委員會討論情況及上下級法院的內部函件;院領導指示不得發布的其他信息。
另外,刑事案件審判中的各種綜合性數字,未經有關部門或領導批準同樣不得發布。
與此同時,最高法也對媒體涉案報道作出限制性規定:媒體對案件的報道不得超越司法程序預測審判結果、發表評論或結論性意見。
曹建明特別針對媒體表示,對案件的報道,所依據的事實、證據和引用的法律必須準確,對可能產生消極影響和負面效應的內容不得報道。
65位法官也將面臨個人職業生涯中棘手的挑戰。9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在京宣布,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正式建立兩級新聞發布體制。
加上此前最高法院的兩位新聞發言人,目前兩級法院共有新聞發言人65位,他們未來的主要工作就是向媒體表達,而且必須是正確的表達。
這些新聞發言人目前正在北京接受培訓,他們最重要的素質之一是要“講政治”。
曹建明要求法院新聞發言人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對因向媒體提供不適當新聞源,并因此引發負面報道或者造成負面影響的,要嚴肅處理。
最高法決定,對于處理突發涉法新聞事件不及時、不妥當,造成工作被動和嚴重不良影響的,上級法院要追究有關法院和人員的責任。
“法院和媒體合作得很好”
獨立審判權和媒體正常采訪權的合理界限在哪里?這是世界性話題,這也是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思索的事情。
肖揚深諳司法和媒體的天然沖突,他在公開場合舉例說,“新聞采訪講自由,法庭審案講秩序;新聞報道講時效,司法訴訟講程序;新聞評論講有感而發,法官裁判重理性分析;新聞報道追求轟動效應,司法裁判追求平息紛爭等!
申明對外宣傳紀律并適時推廣新聞發言人制度,是最高法院尋求司法與傳媒良性關系的一次重要努力。肖揚在同一場合多次提及“主動”——“打好新聞宣傳的主動仗”;“準確發布信息,主動引導輿論”。
一些法律人士猜測,部分重大案例經由媒體報道成為公眾事件后對法律機構造成影響——這也可能是最高法院出臺這些戒律的部分原因。受訪者普遍提到了劉涌案、寶馬案,以及近期紙媒和網媒均高度關注的高鶯鶯和黃靜案。
從最高法院高層最近的談話中似乎可以印證這樣的猜測。
肖揚曾坦言,影響社會穩定、影響人民法院形象的信息一旦上網,就會被迅速地擴散、放大,造成難以預料的社會影響。
曹建明特別提醒本系統宣傳部門,不要輕視互聯網和都市類傳媒的影響力。并要求它們通過跟蹤、收集、分析相關報道,及時研究對策。
可以看出,中國最高審判機關現在正在努力研究如何與媒體建立一種“積極合作,良性互動的關系”。有關媒體新規的嚴肅表態正是其關系建設中的重要一步。
然而,這個致力于實現“良性互動”的行動卻飽受爭議。
“我害怕它們在相互合作中失去監督,現在總的趨勢是,法院和媒體合作得很好。”復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侯建表示擔憂,“這些有關新聞發布的規定使人們意識到,法院也要掌握話語權!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