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日電 據法制日報報道,新中國成立57周年前夕的一天,浩瀚南海,一場波瀾壯闊的海上對抗演習激戰(zhàn)猶酣。在龐大的艦艇群中,中國自主研發(fā)的新一代導彈驅逐艦首次亮相、首戰(zhàn)告捷。這艘具有遠程目標指示和預警能力、具備空中、水面、水下攻擊能力、超視距打擊能力、區(qū)域防空能力的新型戰(zhàn)艦銳不可擋,盡顯海上“旗艦”鋒芒。
創(chuàng)新,讓新型戰(zhàn)艦更顯神威
2000年10月,由國內多家專業(yè)研究所、院校和軍代表組成的專家隊伍會師武漢,對新一代戰(zhàn)艦的設計圖紙進行審查。
總審圖師徐永明帶領審圖人員經過50多天的審圖會戰(zhàn)后,向設計單位提出了近兩千條修改和改進意見,均被設計專家采納。在隨后的建造過程中,又相繼提出了上千條改進意見。設計生產單位綜合各方面意見先后下達了6000多張修改通知單。每一張修改單,都使新一代戰(zhàn)艦的性能指標向前跨越一步。
戰(zhàn)艦的隱身性是現代高科技裝備的一個重要指標。總代表高峰在一次檢查中發(fā)現,艦上的后桅桿設計雖然滿足了船體結構受力的要求,但也犧牲了一些隱身性指標。他當即向有關廠所提出了修改意見。當時,桅桿已裝艦,修改設計技術難度大,重新生產需要一個月的時間,直接影響戰(zhàn)艦的建造進度,工廠還會為此蒙受上百萬元的經濟損失。
高峰面對的幾乎是一片反對聲,但他認準一條:“只要有提升戰(zhàn)艦作戰(zhàn)性能的可能,就要盡最大努力去實現。”他帶領軍代表自己動手修改設計方案,優(yōu)化后桅桿結構,驗證隱身指標,經過7個晝夜的連續(xù)奮戰(zhàn),終于拿出了一套使新型戰(zhàn)艦達到最佳隱身效果的設計方案。
某新型雷達,是新一代戰(zhàn)艦上的標志性裝備。在一次雷達試驗過程中,軍代表沈小東發(fā)現雷達捕捉目標后,數據更新速率很低,他感到還有提高的余地。于是,找到設計人員提出了快速更新數據的思路。被采納后,數據更新率提高了數十倍。
風險,靠智慧和汗水化解
在新型戰(zhàn)艦上,新研制的設備和裝備超過30%。在國際造船歷史上,超過這個界線就意味著高風險。面對超強風險,軍代表室首次將風險管理模式引用到大型軍品的研制過程中,通過采取風險預測評估、預警、化解等措施,使一個個風險歸零。
某大型雷達有多個陣面,每個陣面有數米寬,高度則相當于一層樓,其基座與艦體的對接誤差不能超過一根頭發(fā)絲的細度。如此高的安裝精度要求在造船史上尚屬首次。他們對三百多個點進行了測量,采集了八千多組數據。雷達安裝時,對環(huán)境溫度、氣象條件都有嚴格要求,他們專門與當地氣象局建立了預報專線,每過15分鐘了解一次氣象變化。整個安裝過程科學、嚴密,精度優(yōu)于規(guī)定指標。
模塊化艦船技術,至今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嘗試過這一方法。軍代表室提出要在這型戰(zhàn)艦上推行這項先進技術,但承擔研制任務的相關單位誰也不敢拍板。因為一旦有閃失,就意味著整條艦功虧一簣。造一條艦的成本不說,光周期就要好幾年,誰能負得起這個責任?
時任局長胡毓浩、總代表杜建明果斷拍板:“干!”軍代表們與研究人員一道將模塊化造船技術涉及的關鍵技術細化為十多個科研課題、幾十項子課題,與十多家科研院所和生產廠家組成攻關聯(lián)合體,經過歷時6年的艱苦攻關,首次在中國軍艦建造史上成功實現了武器模塊化技術的應用。
試航,追求新一代戰(zhàn)艦的完美
新一代導彈驅逐艦的海上試驗項目有一千二百多項,僅試驗手冊就有一米多高。
“向黨和人民交付優(yōu)質軍艦”,是軍代表們共同的誓言。新型戰(zhàn)艦下水后,他們組織長達120天、9000海里的航行試驗,對試驗中暴露出的三百多個研制缺陷和質量隱患,及時組織專家攻關解決,使新裝備交付合格率達100%。
為了這個100%,軍代表們的付出卻難以用數字表述:他們用5年時間完成了9年的工作量,累計加班達2300天。
為了新一代戰(zhàn)艦的誕生,軍代表用他們的血肉之軀,筑起了衛(wèi)我海疆的和平盾牌。(楊傲多、姜毅、管景崇、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