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九大目標和主要任務。這些目標事關國計民生,可謂給中國勾畫出一幅清晰的和諧社會“走向圖”。
完善民主法制:切實尊重保障人民權益
[目標一: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依法治國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但有法不依等不公正的現象損害著人民權益。”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稱,一些執法者自由裁量權空間太大;不少部門法規里,收費、審批、許可、擴大執法范圍等有利于部門利益的條款較多,一些地方也存在著司法腐敗情況。
法制的完備是維護人民權益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途徑。周天勇表示,政府部門要依法執政和依法約束自己的行為,企業依法設立和依法經營,居民依法享受權利和負起責任。
致力共同富裕:家庭財產普遍增加
[目標二: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家庭財產普遍增加”是為了將來達到“共同富裕”目標。改革開放27年來,雖經濟增長速度年均高達9.4%,使人民收入總體穩步增長,但城鄉發展不平衡及壟斷行業等因素,卻造成了收入差距的鴻溝。“收入差距的拉大達到警戒線的基尼系數,成為當前中國社會的不和諧因素。”周天勇說。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楊宜勇說,當前要積極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進一步理順分配關系,著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保障民生之本:構建社會“安全網”
[目標三: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
據測算,今后幾年城鎮勞動力供求缺口每年在1000萬人左右。而社保體系依然薄弱,大多數農民尚未享受社保待遇……
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表示,“社會就業比較充分”的提法頗具新意。“充分就業”是指勞動力的充分利用、失業率低于自然失業率。當前應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使社會就業達到最大化。
楊宜勇說,當前要優先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應確立城鄉銜接的目標;完善社會保障基金的監管模式,管好人民群眾的養老錢和保命錢。
強化公共服務:提高百姓生活質量
[目標四: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
近年來,我國財政支出增長保持在每年15%左右,但科教文衛等方面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從1992年至2003年卻基本沒有增長。群眾對“看病難、上學難”等問題反映強烈。
對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矛盾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丁元竹認為,隨著公共服務體系,包括公共財政制度、醫療衛生制度、公平教育制度的進一步完備,政府也將拿出更多精力放在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上,這一不協調現象將會改變。
增強全民素質: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目標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形成]
據調查,我國公民教育、科學素質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農村教育基礎相對薄弱,全國農村初中輟學率2004年為3.55%,未入學情況依然突出。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陳瑛表示,提升國民素質要齊抓共管、制度配套,對于“榮”要表揚鼓勵,對于“恥”要堅決反對。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公民道德面貌、社會文明程度有大的改變。
激發社會活力:打造創新型國家
[目標六: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
“實現創新型國家,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胡鞍鋼說,“這將極大激發社會發展的活力。”
我國經濟雖高速增長,但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高科技含量的關鍵裝備基本上依賴進口。科技創新能力在49個主要國家中,僅位居第28位。
“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條件下,在競爭中只能處于弱勢地位。”周天勇表示,“由創業、創新、創造形成的活力亟待增強,這也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迫切需要。”
體制創新、經濟發展模式創新與科技創新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周天勇建議,要積極鼓勵創業,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形成創新的重要基礎和科技競爭力的源泉。
維護社會穩定:提高社會管理水平
[目標七: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
穩定是和諧的前提和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社會管理也出現一系列新問題。數字顯示,2005年我國經濟犯罪案件立案數和擾亂公共秩序犯罪呈現上升趨勢。
“本次全會提出的社會管理任務,目標清晰,具有前瞻性。”丁元竹說,“在以前基礎上,指出必須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管理水平,提出的措施更加具體”。
周天勇表示,隨著建設服務型政府,推進社區建設,健全社會組織,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等措施的實施,必定會營造出國家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局面。
實現天藍水清:與自然和諧相處
[目標八: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我國經濟正面臨越來越大的資源、環境壓力,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式增長方式尚未扭轉。
我國人均淡水量、耕地、森林、石油僅為世界的1/4、2/5、1/5、1/11;我國GDP僅為世界的4.1%,但所消耗的原油、原煤、鐵礦石卻分別為世界的7.4%、31%、30%。
最新調查顯示,全國單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在今年上半年仍繼續上升。
“天藍、水清,是每個人的愿望。”楊宜勇說:“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注重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諧發展。”
基于此,“十一五”規劃綱要已將單位GDP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設為硬指標。目前高耗能行業的節能準入標準正陸續出臺。
構建和諧社會:貫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
[目標九: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這一條落實到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上。”胡鞍鋼說,“不過,卻新增了12個字: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顯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特色”。
周天勇表示,在未來14年只要踏踏實實奮斗,就一定能實現物質富足、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的目標,形成一個人與人、人與單位、社會與政府、人與自然等和諧相處的社會。
【來源:新華社;作者: 張旭東 齊中熙 姜雪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