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貸款買房還不流行,當時中國的年輕人常常被這樣一個故事教育——天堂里中美兩個老太太相遇,美國老太太一輩子都在還債,但住了一輩子好房子。中國老太太攢了一輩子錢,卻沒住過幾天好房子。
故事的結論就是勸誡年輕人要敢于花明天的錢享受今天的生活,而當相當一部分中國年輕人已經學會花上明天的錢,成為專家嘴里的“房奴”的時候,最近又有了另一種觀點,認為目前“居住必買房是危險導向”,大多數靠工資吃飯的年輕人應該是租房而不是買房。
居住必買房是危險導向?
認為“居住必買房是危險導向”的代表人物,一位是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福垣研究員,另一位是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司副司長束克欣。
劉福垣認為,即使住宅價格降低到目前的1/3,廣大工薪階層也不適宜購買住宅。銀行給不應該買住宅的人貸款,甚至給所謂炒房團貸款,擴大了不該擴大的購買需求,這是目前中國住宅價格不正常的第一原因。
束克欣副司長在不久前撰文說,現在的宏觀調控還是圍繞著造房、賣房這個目標進行,而讓大家都去買房居住,這是非常危險的導向。
束克欣認為,應該引導正確的消費觀——正常的住房消費比例應該是30%的人買房住,70%的人租房住。他引用相關數據說,在國外,城市居民擁有產權房比率最高的是美國,為68%,英國為56%,歐洲其他國家為30%~50%。而據中國建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城市居民住房自有率接近82%。
即使剔除房改出售公房給個人的因素,這一比率也在70%左右。束克欣說,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僅用幾年時間,城市居民住房自有率達到世界第一,政府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
其實更早以前,有金融學者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就已經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大多數參加工作時間不長的年輕人加入到買房大軍,提前釋放房地產市場的需求,成為房價居高不下的一個原因。
雖然專家對要不要全民買房有異議,但有官方身份的束克欣和劉福垣發表觀點后,還是引起了部分公眾的不滿。
國土資源部官員的“30%的人買房才是正常的住房消費比例”一經披露,在網絡上很快四面楚歌,有人甚至批評說,這是政府官員被富人理論“綁架”的典型。還有人批評說這是享受著福利分房的政府官員站著說話不腰疼。
而劉福垣的文章雖然沒有廣泛在媒體刊登,但他相信,這樣的觀點一經披露,他本人也絕對是被人攻擊的目標。
“住房自有率世界第一”是否成立
與一些人對束克欣等進行著感性批評的同時,長期關注房地產市場的媒體人士沈曉杰從建設部官方網站找出了中國“住房自有率的計算公式”。他進而用建設部的數據來質疑建設部官員“中國住房自有率世界第一”的說法。
國外的住房自有率究竟是多少?
沈曉杰說,在建設部的網站上,公眾可以查到建設部的一些出國考察報告,其中包括國外一些國家的住房狀況。
比如,1999年10月下旬,建設部一位副部長率團考察了法國、荷蘭的住房政策。該考察團的報告說:“法國人口約6000萬,住房約2600萬套,其中私有房占55%,公共出租住房占17%,私人出租住房占28%,每年新建住房約30萬套。荷蘭人口約1600萬,住房約640萬套,其中私有住房占50%,公共出租住房占37%,私人出租住房占17%,每年新建住房約8萬套。”
數據表明,當時法國和荷蘭的住房自有率分別是55%和50%。
沈曉杰說,除了住房自有率,地產界還有一個經常被提到的概念就是住房私有率。他解釋說,“住房自有”是指住在自己購買的住宅中,而“住房私有”,則是住在產權私有的房子里(既包括住在自有產權的房子里,也包括租住別人產權的房子)。
如此,法國、荷蘭的住房私有率是83%和67%。
而建設部網站另一份國外調研報告則透露,2000年,英國居民的住房自有率為近70%,而住房私有率也是高達80%。
沈曉杰說,建設部官方網站的一份文件,如此描述中國住房自有率的計算方法——住宅自有率(%)=自有(私有)住宅建筑面積÷實有住宅建筑面積×100%。
在這個公式中,被沈曉杰關注到的一個關鍵是,公式把“自有”等同于“私有”。
也就是說,如果用住房私有率這個概念的話,法國、荷蘭兩國的住房私有率是83%和67%。與中國官方所說的80%左右相比,就得不出“中國住房自有率世界第一”的結論。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