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楊曾憲
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節目,感動了億萬觀眾。當我熱淚盈眶被感動的同時,自己的靈魂也不斷被拷問著。由此我突發奇想,央視應同時辦一個“200×,誰愧對中國”的節目,讓全國觀眾投票,選出“十大事件或人物”,使它或他們接受良知的拷問。
當然,感動中國人物對我們的拷問是多向度的。這些人物身上每一種閃光品質:勇敢、無私、博愛、自強、忠誠、奉獻等等,都是一把拷問自己良知的尺度,但它們卻不宜拿來評判別人。這是因為,凡圣德品行,我們可以“高山仰止”,卻不能令人“景行行止”。譬如,我們非常欽佩、贊賞跳入滔天巨浪中救人的魏青剛,卻不能指責岸上觀者膽怯自私;我們非常欽佩、贊賞用生命來資助貧困生的叢飛,卻不能指責沒如此奉獻的歌星為富不仁。要求人們時時踐履圣德的結果,只能使社會陷入偽善之中。
但是,有一把尺度,卻是可以也應該拿來拷問每個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知識分子的,這就是是否牢記國情、是否珍惜國家財富。在2005“感動中國”人物中,有一名貴州山區村醫李春燕,她幾乎是賠上全部家當甚至結婚禮物來為村民治病的,原因是鄉親們太窮、太窮了。透過特寫鏡頭,我看到那一筆筆欠款記錄,大多都是二十、三十元,幾乎沒超出五十元的。這就是說,這些農民,口袋中連幾張十元票子都沒有。當李春燕要外出打工時,村里人賣雞蛋,才湊齊一百元還債。就這一百元,感動和挽留了李春燕!區區一百元,在我們眼中,不過一張大票,而在貧困農民那里,卻是一筆巨款!他們的收支,是以一元為計量單位的。這并非個別情況,據一些去過貴州山區的記者介紹,那里的貧困程度,完全出乎想像,只能用“驚天地、泣鬼神”來形容。既然天地亦驚、鬼神亦泣,同為中國人卻熟視無睹,依然奢侈浮華、揮金如土,我們的良知哪里去了,難道不該被嚴峻拷問、不是“愧對中國”嗎?
我相信,在這把尺度面前,每個人都會立刻想到政界、商界許多候選人物和事件的,而我首先想到的,卻是一些著名的學術工程、文化單位。
時下,中國學術雖質量與時“俱退”,但經費卻與時“劇增”;一些“著名”學者,編個什么“工程”名目,便動輒數百上千萬地伸手要經費。所謂新修“清史”工程,更是以“三千萬”字數、令人咋舌的“六億”資金創了紀錄!盛世修史,這本是好事,但治史要義是提煉,學術價值在精粹,如此巨量篇幅,常人十年讀不盡,完全背棄了修史的宗旨,充其量只是“清史資料匯編”而已。因此,人們有理由懷疑,堆積“三千萬”巨量,只是為申請“六億”巨資;如果壓到“六百萬”,怕是不好獅子大開口了吧?退一步說,即便這“三千萬”的清史不摻水分、并非泡沫,它就需要六個億嗎?這六億資金的“工程預算”不該向社會公布嗎?再退一步說,即便預算非常合理,就不能節約一下嗎?如果我們學者的良知被李春燕們所感動、所拷問,節約出二三個億,就可讓一千萬貧困農民看一次病吶!
時下,中國許多單位一擲千金建豪華辦公樓已蔚然成風,而欲領風氣之最的,非央視莫屬。被輿論評為“歪門”、預算五十億的新樓方案,一經披露就遭到輿論猛烈抨擊。盡管從建設美學角度,我并不反對甚至欣賞這個設計,但美是有內涵的。一個農村孩子,如果忘掉貧窮爹娘自己天天披金戴銀,那只能是一種丑。中央電視臺也是全國人民的“孩子”、是靠十三億同胞的“眼球”養大致富的。如果央視及有關部門無視批評,堅決要把奢華進行到底,那么,當他們在新樓中繼續“感動中國”時,廣大群眾一面被感動、一面也會億萬次地拷問他們決策者:你們的良知哪里去了?清華吳良鏞先生說得好:“五十億元是個多么了不得的數字,中國現在并沒有富得不在乎這五十億。”的確,有關部門改變方案節省下的幾十億是可以改變千萬個李春燕的命運的!因此,如果那些耗巨資的新樓照建,那么,它們肯定會在2008年“‘愧對中國’十大事件或人物”評選中“榮登”榜首的!
(摘自《博客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