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臺灣民眾的“大陸觀”正在快速改變,他們開始擺脫長期以來“反共教育”與“臺獨教育”所形成的“思想牢籠”
臺灣《遠見》雜志7月號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大陸在臺灣受訪者心目中的地位急速升高,在“最佩服”和“最想旅游”的名單中,大陸都高居第3位,僅次于美國、日本;在“最想移民”和“最想留學”兩個項目的排名也分別達到第6位和第8位。
該調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臺灣民眾的“大陸觀”正在快速改變,他們開始擺脫長期以來“反共教育”與“臺獨教育”所形成的“思想牢籠”,去正面看待大陸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對大陸的好感度也明顯增加。
臺灣民眾被“洗腦”
從5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在臺灣統治的逐步穩固,國民黨一方面用高壓手段鎮壓地下黨與進步群眾,制造“白色恐怖”,一方面推行“反共教育”。
從李登輝主政到陳水扁上臺,在過去的18年中,臺當局除繼續進行“反共教育”外,還加緊用“臺獨史觀”、“去中國化運動”對民眾進行“洗腦”,利用一切機會煽動對大陸的敵意。如果說,“反共教育”基本上還保持著“二分法”(即按照“當局暴政、人民受難”“歷史美好、現狀丑惡”的模式進行),對大陸民眾與中國的歷史文化還懷有很深感情的話,“臺獨教育”則將其敵視的范圍擴及大陸普通民眾,對中國的歷史與傳統文化全盤否定,對大陸的進步發展視而不見,并不斷用“中國崩潰論”來給自己提“虛氣”,走上了“反華、仇華”之路。
在臺當局長期誤導、煽動下,部分臺灣民眾過去對大陸的觀感確實存在偏差。多年來的追蹤民調也顯示,很多受訪者誤認為中國大陸對臺當局、臺灣民眾懷有敵意。
堅冰正在消融
但是,過去的20年也是兩岸交流日趨頻繁、臺灣民眾對大陸的了解不斷加深的20年。這為臺灣民眾確立較為理性客觀的“大陸觀”提供了基本條件。
經商與旅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臺商紛紛西進,很多人攜家帶眷在大陸生活,僅大上海地區常駐人口即達50萬。大陸的名山大川更是處處可見臺灣游客。每年從臺灣到大陸400萬人次的流動、島內傳媒對大陸越來越廣泛深入的報道,讓臺灣民眾親身感受、更加貼近一個真實的大陸。
而這一時期也是大陸發展最為快速的階段。大陸平均每年9%的經濟增長率、城市鄉村面貌的日新月異、從各級政府官員到普通民眾的銳意進取、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都給臺灣民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從神舟系列飛船的一次次升空到青藏鐵路的通車,大陸的各項建設成就受到島內各界的廣泛關注,引發了一波波的“大陸熱”。
陳水扁上臺以來,島內政局僵持對立、經濟增速大幅下降、社會分裂、貧富差距拉大,導致臺灣民眾痛苦指數屢創新高,等于間接抬高了大陸的分量。
大陸一直“寄希望于臺灣民眾”的對臺政策,更是發揮了關鍵作用。在臺灣政局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大陸將工作重點切實放在增進兩岸同胞的相互理解、一心一意為臺灣民眾謀福利上,通過一系列格局大、創意高的對臺政策措施,有效地引導了臺灣民意的走向。2005年連戰訪問大陸后,臺“陸委會”公布的民調顯示,臺灣民眾認為大陸對臺當局“不友善”的比例由過去的79%劇降為45%,認為大陸對臺灣民眾“不友善”的比例也從55%滑落到37%。這是過去十幾年從未有過的大幅變動。
化解敵意任重道遠
但是,兩岸幾十年的隔絕,社會制度、意識形態與生活方式的不同,尤其是長期以來的“反共教育”與“臺獨思潮”,仍然給多數臺灣民眾留下很深的心理積淀。
仔細分析《遠見》的這份民調,還可以看出臺灣民意的另一“基本面”:美國、日本因素仍占據最重要的地位。雖然從趨勢上看,中國大陸的因素正在迅速上升,但所占的“份額”畢竟還很小、差距也很大。顯然,中國大陸因素壓倒美、日因素,也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記者:孫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