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9日電 臺灣問題評論員林修祺在香港大公報上撰文指出,民進黨在內部提出三個對策,即“保臺護扁”、“策南創北”、“假辭職、真護扁”三部曲。其策略目標,是把國親的“倒扁三部曲”,打成“反本土政權”、“反民主人權”,“反政局安定”的“亂臺三部曲”,令國民黨擔當不起政務無法推行和社會動蕩的責任。
有關人士透露的內部消息指出,針對國親兩黨提出“罷免案”及后續“倒扁三部曲”,民進黨在內部提出三個對策,即“保臺護扁”、“策南創北”、“假辭職、真護扁”三部曲。其主要策略手段是拉長戰線,令國民黨擔當不起政務無法推行和社會動蕩的責任。主要打擊對象是外省第二代政客。
“護扁”策略反守為攻
民進黨的“保臺護扁”之策,其實是為了保黨護權,以“護扁”來達此目的,已受到黨內精英和“臺聯黨”的質疑與否定。屬于深綠的“臺聯黨”,在“罷免”表決中全數投廢票,隨即在報紙刊登“清廉+誠信=本土”的廣告,強調“不愿同流合污”、“徹查弊案無上限”,也就是認為沒誠信和貪腐的政權不等于本土政權,不值得保護,擺明“臺聯黨”要與陳水扁切割。“臺聯黨”精神領袖李登輝更直指“本土政權要維系,已經不能把希望放在阿扁身上”,并嚴詞批評民進黨施政無能、身陷貪腐,“假本土、真造神”。陳水扁和民進黨最怕李登輝及“臺聯黨”出手,因為藍營揭弊批扁,泛綠群眾往往不相信,認為是“外人欺負臺灣人總統”,他們對行為對錯和說話是否可信的標準,要看是“自己人”還是“外人”而定。如今連同一陣營的“臺聯黨”及李登輝都討伐陳水扁民進黨,泛綠群眾就不得不正視陳水扁民進黨的貪瀆問題了。這是陳水扁民進黨今次打悲情牌和族群牌效應大減的主要原因。
除了小綠與大綠分裂外,民進黨內部的裂變亦加劇。對于民進黨“立委”表決“罷免案”時全數不進場投票,被迫一致為扁背書,黨內人士表示為了保扁護短賠上了半個民進黨。黨籍“立委”林濁水要阿扁“不要笑得太開心,也不要笑得太早”。新系要角段宜康指出,有時黨的利益與“個別政治人物”的利益并不重疊。他批評民進黨“罷免案”以來的因應對策,就像是吃止痛藥吃上了癮的病人,從不考慮看醫生,害怕開刀風險太大,最后,止痛藥愈吃愈多愈嚴重,“即使開刀都來不及了!”
“策南創北”深耕基層
民進黨的“策南創北”之計,就是策動臺灣南部深綠族群,與北部的深藍外省族群對抗。所謂“創”有兩個意思:一是重創北部藍營的據點和勢力,尤其是外省第二代的國民黨精英;二是在北部施展開創性的作為,開發、凝聚和增強民進黨的勢力,創造新的綠色據點和地盤。
民進黨不經黨內初選程序,征召謝長廷參選臺北市長,就是“策南創北”一個重要部署,選上就是“創北”之大成,選不上亦圖相當的開辟成果。民進黨除了枱面上的動作,更重視枱面下的動作,黨主席游錫堃最注重最積極的工作,就是推動全黨在全臺灣“深耕村里、生根基層”,做到每一個村里都有黨務專員,令其成為黨打組織戰的利器,游錫堃若角逐“總統”則等于為他廣布樁腳。游錫堃還透過“民主學院”加緊培訓大批黨務人才,為深耕基層和“策南創北”供應所需干部。
民進黨在內部提出要以枱面下動作,來打敗國民黨的枱面上動作。果然,不久前舉行的村里長及基層代表選舉,民進黨的戰果比上次提升了47%,這就是在基層默默耕耘的成果。這個成果令國民黨吃了一驚,馬英九表示,國民黨將以深入基層代替上街,89名黨籍“立委”將下鄉舉辦1500場清廉保臺問政說明會。
圖以“假辭職”作停損點
“保臺護扁”、“策南創北”還可算是陽謀,民進黨準備推出的第三部曲則是徹頭徹尾的陰謀。“假辭職、真護扁”的做法,就是“陳水扁表示會在適當時機辭職,何時宣布則沒有時間表”。民進黨要阿扁作此表示,是為了讓民眾產生阿扁知所進退、會提前下臺的錯覺,從而停止倒扁行動。但所謂“適當時機”,民進黨容忍或欺騙阿扁可以理解為任期屆滿之時。
“罷免案”后,臺灣民眾對陳水扁的不滿意度高達70%,認為他不再適任“總統”的近60%,不滿意民進黨者更創下68%的歷史新高,顯示阿扁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已被大多數民眾否定,而民進黨亦因護扁立場太鮮明付出支持度大挫的代價。民進黨為了降低民怨民憤、化解內外交困的空前危機,已到了病急亂吃藥的地步,竟然連“假辭職”也想得出來。
至于“真護扁”也未必真,因為民進黨內真心保扁的人已很少,當面表忠、背后謀反者則甚多。“罷免案”剛過,蘇貞昌表面稱許扁是“牛排”,自喻為“甜品”,背后則急于與扁切割。蘇主導的“行政院”在無預警下,突然發布新的財金人事案,親扁的“財政部長”呂桔誠在任只5個月就被撤換。民進黨接班群幾乎都在尊扁背后出手狠辣,不排除民進黨以“真護扁”為誘餌、引扁接受“假辭職”再弄假成真的可能性。由于“假辭職、真護扁”是個陰謀和騙局,被本文揭露后民進黨亦可能棄用。
文章在最后指出,從以上分析可見,民進黨三部曲用心不良,存心欺騙,而且自相矛盾,其針對問題所下的藥方不對癥,只圖以危機化解危機,不但不能脫困,而且將越陷越深。然而,這三部曲不是民進黨想作就可作,在各種內外因素和主客觀條件限制下,只能個別或部分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不會造成臺灣政治大亂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