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十一月十八日電 臺北消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的年度會議在越南舉行,今年會最受人關注的議題,則是美國策動在APEC架構下,成立亞太自由貿易協議(FTAAP),臺灣當局將此視為與東亞經濟整合、破解邊緣化危機的最后機會,但《聯合報》的社論呼吁當局回到現實面,FTAAP不會是救命的浮木,關鍵還是在于當局的兩岸政策松綁。
社論指出,臺灣當局將破解邊緣化危機寄望于FTAAP,是一廂情愿的過度期待,而且緩不濟急。對臺灣而言,邊緣化已是“發生中的事實”,而非只是“未來的危機”:高雄港的國際轉運總量排名節節下降,桃園國際機場的航空貨運量也停滯不前,臺灣在國際貿易運籌體系里的地位大不如前;在世界投資報告中,去年臺灣獲得的外人直接投資金額落居一百名之后;曾云集臺灣的跨國企業亞太總部或采購中心,也漸西進中國大陸,在在均說明臺灣投資魅力減弱。就在兩個月前,由中國大陸、韓國、印度等組成的亞太貿易協議,大幅調降塑料原料關稅,而一個多月后,東盟將廢除成員間大多數電子產品的關稅,形成對區外的關稅壁壘,臺灣正是那被隔絕的一群。
社論說,讓人焦急的是,在WTO新回合貿易談判膠著不前下,各國間的區域貿易協議正以等比級數的速度擴散,臺灣卻始終被拒于門外。更令人憂懼的是,面對這些邊緣化愈演愈烈的事實,當局卻顯得漫無章法,一心外求國際組織的奧援,卻昧于虛矯的意識形態,自棄可操之在己的有用政策,任令邊緣化情勢惡化。事實上,有關破解邊緣化困境的研究、建議多不勝數,而其共同的結論都指向兩岸經貿關系正常化;即使美臺洽談FTA,美方也提出了此一前提,凸顯出其必要性。
社論最后指出,松綁兩岸經貿限制是當局不容回避的課題,這個選擇在自己的手中,欲借FTAAP以自保,既不可靠也不切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