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八月十五日電 (記者 劉舒凌 耿軍)臺灣憂郁癥防治協會與“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指出,“失業憂郁”問題對臺灣整體社會和經濟成本造成沉重負擔,對此應予關注。
近年來,因失業問題導致的民眾自殺悲劇在臺灣頻頻發生,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十五日,臺灣憂郁癥防治協會與“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等機構在臺北市晶華酒店舉辦“失業不憂郁,職場多喜樂”記者會。
鑒于全臺各地,失業現象因地域、經濟、文化等因素影響呈現不同狀況。主辦方當天邀請來自南部、東部地區的醫學界人士講述當地失業率及民眾應對問題的心理狀況。
高雄市凱旋醫院精神科醫師林耕新表示,高雄市今年上半年失業率為百分之四點一,在臺灣位列第四。由于工業增長低于服務業,這一南部地區重要城市低學歷男性、生產操作人員的失業率居高不下。
林耕新指出,藍領階層、建筑工人、低教育程度者等面臨失業時,焦慮感最明顯。
花蓮縣玉里榮民醫院副院長林知遠說,臺灣東部地區在一九九三年時的失業率為百分之一點五,二00五年已逐漸上升到百分之四點三;自殺率也從二000年開始逐漸攀升,二00五年兩縣平均自殺率約為每十萬人中有二十一點二,高于臺灣地區平均值十八點八。
他說,相關研究顯示,中壯年人群的自殺與失業的社會結構因素,有較高的相關性。
至于目前臺灣職場整體狀況,與會醫學界人士引述臺灣大學衛生政策及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鄭雅文的一項調查結果:超過五成受雇者擔心失業問題,而這種擔心將連帶影響到他們的健康。
“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鄭泰安在去年所提一項研究結果稱:五分之一的自殺身亡者,生前處于失業狀態。
在十五日有關“失業憂郁”問題的這次記者會中,主辦方提出,失業憂郁會傳染蔓延,并造成臺灣整體社會與經濟成本沉重的負擔,民眾應多關心失業人群,協助他們克服由于情緒。
臺灣“勞委會”最近一項統計顯示,今年六月全臺灣失業人口約四十一萬,失業周期平均為二十五點四周,失業率為百分之三點九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