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大觀 | 中新圖片 | 中新財經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影視 | 中新出版 | 中新專著 | 中新英才 | 華人世界 | 臺灣頻道 | 供稿服務 |
|
名流談華商:新世紀華商在中國仍具商機 2001年09月16日 00:25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五日電題:新世紀華商在中國仍具商機--訪中國國務院經濟發展中心趙晉平博士 中新社記者王永志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趙晉平博士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二十多年來,中國吸引外資包括華商在華投資,對于促進中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前,遭遇跨國公司強力挑戰的華商對中國內地投資依然擁有成長空間,仍具商機。 現為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副部長的趙晉平博士,曾留學日本,長期從事中國引進外資的研究。他謙稱自己對華商沒有專門研究,但當他把海外華商和港臺商家投資中國放在中國吸引外資的大背景下予以觀照,真知灼見的火花不時閃耀。 他說,中國在“十五”計劃期間在利用外資方面將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過去單純的以吸引資金為主向更注重引進先進的技術、現代化的管理和優秀的人才轉變;二是從過去注意引進加工工業向引進高新技術轉變;三是從只注意工業方面利用外資向更多地發展服務貿易領域的合資轉變。對此,趙晉平認為,改革開放之初,國門洞開,首先進來的是港臺和海外華商的投資,除了個別的以外,主要是中小企業和小額投資,其領域也以“三來一補”加工工業為主。然而,趙晉平提請人們注意:正是這些華商的“勇吃螃蟹”,才使閩粵地區形成許許多多的家電城、鞋城、服裝城,盤活了當地經濟,促進了出口創匯。 他以生產康師傅方便面的頂新集團為例說,這家公司原來在臺灣是家很小的企業,投資祖國大陸后得到很快的發展,“康師傅”在大陸也成了知名的品牌。而“康師傅”的成功經歷,又吸引更多的企業前來中國內地尋覓商機。 趙晉平指出,二十一世紀全球化和結構調整將支配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商品和資本要素將在更大范圍內自由流動,全球性市場需求的變化直接影響各國的經濟發展和資源配置。而中國即將加入WTO,國際資本和跨國公司將緊盯中國新的投資領域,諸如金融、電訊等行業,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已作出在華投資規模的計劃,有的把運營中心和研發中心搬到中國內地,像愛立信今年在華的投資將由三億美元增至六億美元。這些跡象表明,華商在中國內地投資將不可避免地面對國際資本“大鱷”的競爭。 不過,趙晉平表示,華商在中國投資仍大有用武之地。他預計,中國在“十五”期間的五年中為了保持百分之七、八的年均增長速度,大約需要吸收二千五百億美元左右的外商投資。與此同時,利用外商投資的形式也會進一步多樣化。雖然,大型跨國公司會在這一進程擔任比以前重要的角色,但華商的作用依然十分明顯。 當記者請趙博士簡要地談談跨國公司與一般華商企業的關系時,趙晉平說,華商素有靈活快速的經營之道,特別是香港的商家更是如此。跨國公司的長處是技術、資金和品牌的優勢,而他們不可能做到“通吃”,一些聰明的香港商家往往研究跨國公司生產什么和在哪里生產,然后向他們提供配套產品。這樣,跨國公司省卻了包辦一切的煩惱,而一些中小型的華商得到了商機,又為當地解決了勞動資源的難題,可以說皆大歡喜。 趙晉平續稱,國有企業改革和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推出不少優惠的項目,將催生對外商投資和資金等方面的大量需求。如西部大開發,中國政府堅持“以工業項目為主,吸引外資為主,出口為主,致力于高新技術”的發展方針,華商完全可以獲得很大的商機,就像他們改革之初在特區和沿海城市所斬獲的那樣。 “新的世紀,新的挑戰。”趙晉平表示,只要華商因勢利導,勢必能化解與跨國公司同臺競技的難關,從而在龍的故鄉續寫新篇。(完) |
|||
|
新聞大觀| | 中新圖片| | 中新財經|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影視| | 中新出版| | 中新專著| | 中新英才| | 華人世界| | 臺灣頻道| | 供稿服務| | 聯系我們 |
|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