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3日電 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編著的《數字中國——中國非保密性數字讀本》一書,指出當前中國教育嚴重失衡的若干表現。光明日報所屬的《書摘》對此進行了報道。
一、學生分布失衡
受片面追求“正規”學歷的影響,普通高校在校學生數量相對于中等學校增長速度過快,研究生相對于高校大學生增長速度過快。1980至1998年,高校在校學生增長了2倍,研究生增長了8倍,中等學校在校學生僅增長29%,其中普通中學,反而有所下降(不全是人口因素引起)。作為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應重在質量,追求數量的過快增長,一則擠占中小學教育經費,二則造成大學生特別是研究生供給過剩,三則大材小用浪費人力資源。
成本投入低的學校其在校學生數甚至還下降。1980至1998年,廣播電視大學的在校學生數由67.4萬人下降到48.4萬人。
二、學科結構失衡
高等學校與中等專業學校各學科在校學生數的分布嚴重不平衡。普通高校中,經濟學科在校學生數占總在校學生數的比重,1980年僅為3.2%,而1998年卻高達14.9%(僅次于工科)。中等專業學校中,1998年高達24.3%,實際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等于需要這幺多財經學科的學生。中國更需要的是農科、醫科、師范人才。而這些學科的學生比例卻連年下降。
三、課時分布失衡
以外語課程為例,據對高校調查,中國非外語專業的學生,其學習外語課時數,本科生為300,碩士生為200,博士生為150,大約占學生總課時的10~15%,如果考慮到課外用于學習外語的時間,則中國學生總學習時間的20~30%都用于學習外語。該書認為,應盡快把外語放到中學、小學階段,取消大學及研究生一般英語課程,開設專業英語。
四、教師配置失衡
師生比例嚴重不均衡。首先,從每一教師負擔學生人數看,1998年普通高校是8.4人,中等學校是17.0人,小學是24.0人。這是一種倒金字塔型結構。實際上,中小學未成年階段更需要教師。而美國:大學是1∶17,中學是1∶12,小學是1∶20,三者差距不大。
五、財力分配失衡
不同學校(特別是中小學)之間財力嚴重不均衡是阻礙中國教育發展的最嚴重問題。甚至在廣東省,也有不少小學仍舊是幾間危舊的草房。一些鄉村民辦教師一個月的工資僅有幾十元(甚至還被拖欠)。世界銀行的專家曾指出,發展中國家的一個最大不平等就是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的不公平,少數人占用了過多的教育資源,培育了少數尖子,但損失了全民素質。
六、高考招生模式失衡
1.僅以總分作為錄取惟一標準埋沒具有特長的人才。比如有兩個學生,一個總分是161分(其中數學80分,語言81分),另一個總分是159分(其中數學99分,語文60分),假如錄取標準是160分,則后者必名落孫山,顯然這種僅以總分錄取的方式是不適當的,因為后者相比于前者,其潛力更大,更適應市場經濟下社會分工的需要,更適應國家對專門人才的需要,因此應改變現行的總分錄取模式,實行多元(多標準)綜合錄取模式。
2.目前的高考錄取標準,不同地區之間差距較大,更為嚴重的是,往往教育條件好的大城市錄取標準反而很低,比如上海、北京。
據悉,《數字中國——中國非保密性數字讀本》一書由光明日報出版社于今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