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二十七日電中國南水北調工程耗資巨大,其工程資金籌措、管理與回報如何,國家計委有關負責人對此作了詳細說明,稱將始終堅持“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原則,使這項工程經得住歷史、科學和百姓的考驗。
實施東線第一期工程和中線第一期工程的靜態總投資為一千五百四十八億元人民幣,其中主體工程投資一千二百四十億元,配套工程投資三百0八億元。據悉,主體工程建設資金擬通過中央預算內撥款、南水北調基金和銀行貸款三個渠道籌集。
針對目前城市供水價格偏低,與用水戶可承受水價之間尚存在一定的上調空間,可通過適當提高現狀受水區城市生活和工業水價,以水價附加的方式建立南水北調工程基金,籌集部分工程建設資金。
南水北調工程的水價將本著“還貸、保本、微利”和“定額用水、差別水價、超額累進加價”的原則確定,并按容量水價和計量水價征收,但不會超過用水戶的可承受能力范圍。
南水北調工程是特大型水利基礎設施,總投資超過三峽工程,其復雜性和艱巨性也不亞于三峽工程。經過反復分析論證,工程建設與管理體制總體框架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成立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領導小組,由國務院總理任組長,有關部門、省(市)政府負責人參加。
第二層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有關部門人員組成,負責日常工作,直接對領導小組負責。
第三層次:項目法人,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組建南水北調工程項目法人,由項目法人對工程建設、運營、管理、債務償還和資產保值增值全過程負責。
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和中線第一期工程經過五至十年的建設,將使北方受水地區增加一百三十四億立方米的供水能力。
其效益首先是,將較大地改善北方地區的生態和環境特別是水資源條件,增加水資源承載能力,可保持全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實現全國范圍內的結構升級和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逐步改善黃淮海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使中國北方地區逐步成為水資源配置合理、水環境良好的節水、防污型社會。
此外,有效解決北方一些地區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質問題;緩解水資源短缺對北方地區城市化發展的制約,促進當地城市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