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2日電 中國和俄羅斯的科學家目前正在聯手進行一項移動智能機器人群體的研究和開發工作。雙方希望通過資源互補和強強聯合,實現機器人在沒有人為干預前提下的自主決策和多個移動智能機器人的協調行動。
據新華網消息,專家表示,這一研究一旦成功,不僅可以代替人們在有輻射、有粉塵、有毒等環境智能化作業,還可以廣泛用于科學考察、地質勘探、災難營救等多個領域,對人類了解地球、征服自然、探索宇宙具有重要意義。這項名為“智能移動機器人在實際環境中決策和行動規劃研究”的跨國課題,是由浙江大學和俄羅斯塔干羅克國立無線電工程大學共同承擔的。俄方負責人卡亞也夫教授說:“我們希望與中方一起,通過長期的研究和努力,研制出一種可以擺脫人為的影響和干預,自主作出決策的移動智能機器人。并在這個核心決策系統的統一指揮下,協調多個移動智能機器人共同完成某一具體的任務�!睓C器人以其具有靈活性、提高生產率、改進產品質量和改善勞動條件等優點,在中國的生產生活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目前絕大多數機器人的靈活性只是就其能夠反復編程而言,工作環境相對來說是固定的。要實現機器人在不確定環境下的靈活行動和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必須依靠人類的遙控來實現,目前這一技術尚未完全解決。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劉濟林教授介紹說,所謂移動智能機器人就是指能夠對復雜的環境進行自主的分析、判斷和決策,并實現快捷、安全、自由移動的機器人。與普通機器人相比,智能機器人能夠自行完成信息搜集、處理,并作出行動決策,最終完成人們所布置的任務和指令,實現目標的過程則擺脫了傳統意義上人的全程指揮和遙控。浙江大學和塔干羅克國立無線電工程大學在智能機器人的自主移動領域都頗有建樹。
塔干羅克國立無線電工程大學是俄羅斯最具實力的專業電訊工程學院之一。由卡亞也夫教授擔任所長的多處理器計算機系統研究所多年以來一直從事移動機器人的研究工作,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早在20世紀60年代,他們就參與了登月車的研究,后來還參加了火星登陸車的研究。此外,由于移動智能機器人的高計算能力的要求,使他們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獨立開始了多處理器并行系統的處理器和系統的設計。
由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系博士生導師劉濟林教授領銜的研究室在智能機器人實現有效移動的關鍵領域——視覺導航系統實力雄厚。他們研發出的一套科學完整的系統已經可以初步實現機器人在室內和室外許多復雜環境下的自主和自由行走。目前,他們已成功研制出擁有先進視覺導航系統的移動智能機器人,并與國內其它科研機構合作,通過機器人的認路,先后于1995年和2001年兩次成功地實現了特定環境的無人駕駛車輛行駛。中俄雙方的研究機構從1996年就開始了在此領域的頻繁接觸。目前,雙方已經簽訂了2002——2006年的詳細合作計劃,內容包括了人員互訪、理論研究、虛擬操作和運用研究等方方面面。
劉濟林教授表示,今年雙方將集中解決多個機器人之間的通訊和數據實時、準確交換難題,并計劃建立在不確定條件下多個機器人之間相互作用和集中決策的具體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