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錢所困的比亞迪汽車經銷商們終于看到了曙光。
比亞迪股份(01211.HK)近日發布公告表示,已于2010年6月18日和法國CGL公司簽訂合資合同,擬在深圳成立汽車金融公司。公告顯示,合資公司注冊資本為人民幣5億元,經營范圍將主要包括提供購車貸款業務、接受境外股東、及其所在集團在華全資子公司和境內股東3個月以上定期存款、接受汽車經銷商采購車輛貸款保證金等項目。
對比亞迪來說,這是一個“支點”——一個足以撬動其今年80萬輛產銷目標的支點;而對國內眾多自主品牌來說,成立汽車金融公司或具有類似功能的財務機構,并以此支撐越來越強烈的擴網沖動,或許同樣是緩解擴張壓力的最好方法。
事實果真如此嗎?
亟待輸血
“中國汽車消費貸款不足車市整體銷量的10%,因此為經銷商融資成為汽車金融公司主要功能!痹诘弥葋喌蠈⒊闪⑵嚱鹑诠竞,一位汽車金融分析師如是表示,作為自主品牌的比亞迪自身的需求則顯得尤為迫切。
這還要從比亞迪瘋狂的擴網動作說起。2005年,比亞迪的經銷商尚只有100多家,目前則攀升至1000家,這一數量已接近銷售網絡數量最多的大眾。而目前比亞迪銷售網絡分為A1、A2、A3三個網絡,并即將在今年建設針對新能源汽車和高端車型的A4網絡,以及針對明年長沙客車的A5網絡。比亞迪內部人士透露,依據分網發展的計劃,明年比亞迪的銷售網絡至少要達到1200家左右。
如此瘋狂的舉動皆因比亞迪為自己設定的同樣近乎瘋狂的銷量目標。2009年,比亞迪全年銷量為40萬輛,而今年比亞迪的目標為80萬輛!岸颊f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比亞迪現在就是拼命靠鋪點(指渠道擴張)來完成銷售任務!庇袠I內人士評價道。
然而,如此不計成本的網絡擴張已讓比亞迪的經銷商苦不堪言!吨袊洜I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京城比亞迪經銷商庫存比基本上都維持在1∶4左右(合理的庫存比為1∶1左右),其中已有部分經銷商萌生退網之意。其中一位經銷商表示,該店在簽署合同并建店試運營后,發現銷售情況與計劃相差甚遠,不僅單車利潤低,廠家的壓庫問題也使得該店面臨著巨大壓力。
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數據顯示,自2010年3月份銷售達最高點之后,比亞迪四五月份的銷售量呈下降趨勢,產量也環比下降8.19%。有比亞迪內部人士對此坦言,持續兩個月的產銷環比下降使得經銷商的庫存及資金壓力正日趨加大。
在發布成立金融公司公告后,比亞迪銷售公司副總經理王建均公開表示的第一句話就是,“1000多家比亞迪汽車的終端經銷商未來將通過汽車金融公司得到資金方面的支持!
渠道支點?
事實上,比亞迪經銷商對資金的渴望,只是自主品牌現階段的一個縮影。對絕大多數自主品牌來說,在產品尚不具備充分競爭力時,依靠分網來達成銷量目標已成為現實選擇。但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便是,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無法確定下,擴網資金的來源無法得到及時滿足。
“隨著銷售規模逐漸擴大,單獨利用銀行貸款的融資渠道還是過于狹窄,效率也太低!北葋喌瞎步浝矶艊姨寡糟y行貸款不適合目前比亞迪網絡的發展。
與比亞迪擴網計劃如出一轍的還有奇瑞和吉利。目前奇瑞汽車已擁有868家銷售服務4S店,其中奇瑞銷售網點450家、麒麟銷售網點160家、開瑞銷售網點250家,而按照計劃,奇瑞今年將總體突破1000家4S店的規模。另一自主品牌企業吉利同樣在通過分品牌進行擴網。今年吉利著重打造全球鷹、帝豪和上海英倫3個子品牌,目前3個網絡共有800家經銷商,今年任務要擴充至900家,達到每個子品牌300家經銷商的目標。
汽車金融公司對銷售網絡的發展和銷量的促進作用不言而喻,但在自主品牌中擁有自己的汽車金融公司,到目前為止只有奇瑞一家。而從去年就傳籌建金融公司的吉利、一汽、長安、華晨、江淮等企業仍沒有明確結果。華晨及吉利有關負責人均表示,目前成立金融公司仍在探討之中。
“不急于成立汽車金融公司有多方原因,比如渠道規模、產品檔次、與合作銀行關系等,更重要的是新的《汽車金融公司管理辦法》對設立汽車金融公司的出資人要求具備豐富的汽車金融管理經驗或專業管理團隊,而傳統制造業的背景,使得自主品牌一時難以尋求合適的合資伙伴。”一位汽車金融分析師坦言道。
但奇瑞金融公司總經理王師榮則認為,相對于與銀行合作,成立自己的金融公司有利于為經銷商以及消費者提供更加靈活,更加專業的金融政策。據了解,目前奇瑞金融公司已與400多家經銷商保持融資關系,該公司業務90%以上都是圍繞經銷商開展的。
“由自己旗下的金融公司為體系內的經銷商提供融資,在國外已屢見不鮮。但在國內,倘若現階段自主品牌一哄而上的開設自己的金融公司,則存在著不小的風險。”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金融所的一位專家表示,由于目前國內嚴重缺乏汽車金融產品方面的專業人士,而且國內融資渠道比較單一、征信體系欠缺,即便成立汽車金融公司,其可持續性也有待觀察。而更為重要的是,主機廠瘋狂擴張的同時,往往會“套牢”部分經營不善的經銷商,結果會讓主機廠反受其累。
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地球。當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尋找到自己支點的同時,風險也在悄然加劇。
參與互動(0) | 【編輯:陳鑫】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