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零部件產業對整個汽車工業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當今世界那些汽車強國,他們在汽車零部件領域就如同其整車制造一樣擁有著領先技術和強勢地位。而博世(德國)、德爾福(美國)、電裝(日本)、偉世通(美國)等這些汽車零部件巨頭,各自憑借在某一個領域或幾個領域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在為其合作的整車廠商提供技術支撐和市場便利的同時,與他們一起共同構成了汽車國家實力和形象的基礎。
相比較而言,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就要落后一些,沒有出現在全球具有一定市場規模和影響力的知名企業。一個十分嚴峻的現實是,如同整車制造商在中國市場呼風喚雨,讓本土汽車企業生存艱難一樣,那些汽車強國的汽車零部件巨頭也早就覬覦中國市場,不斷輸入資本,加速擴張,使本土零部件企業生存壓力日增。
如果零部件的“零”字可以解讀為零散、規模小、利潤少、地位不重要等意義,那么如今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尷尬處境,正可稱為“零”困境。數據顯示,在我國,擁有外資背景的汽車零部件商占整個行業的72%,與此相應,外資也控制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內資零部件的銷售收入僅占全行業的20%~25%。此外,關鍵技術市場也幾乎被外資企業所壟斷。
國內零部件企業面臨的最大“零”困境,是技術低端及贏利能力低下。有專家表示,目前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數量很大,但基本上也都是在為外資品牌打工。全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目前約有近3萬家,由于缺乏層次分明、分工合理的產業結構,造成市場分割,資金分散,人才缺乏,產品水平上不去,企業競爭力不足。同時,中國自主品牌企業的整車開發尚處于初級階段,產品研發實力比較薄弱,對零部件研發能力的鍛煉和技術的提升還不明顯。零部件廠與整車廠未建立長期協作、共同發展、互利雙贏的戰略合作關系。
零部件發展受資本主體、配套體系和行政區域的影響,行業分割嚴重。與外資控股、獨資化相應的是,隨著歐、美、日、韓主要整車生產企業進入中國,在不同的標準體系制約下,不同的利益目標驅使下,各自形成新的封閉配套體系。不同資本主體、不同配套體系利益目標的根本差異,使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分散發展、條塊分割現象嚴重,極大地限制了零部件產業集聚和規模效應的形成與釋放。
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所處“零”困境,很大程度上與國家產業政策對此重視不足有關。因此,零部件企業要走出困境,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包括制定汽車電子產業專項發展規劃;制定培育國內關鍵零部件企業提高技術研發水平、核心競爭力的扶植政策等。
當然,零部件企業更要從自身找原因,通過自己的努力形成核心競爭力,以在市場站穩腳跟。這就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加強品牌意識,著眼未來汽車模塊化、標準化、個性化的發展趨勢,在消費者中樹立起積極的品牌形象;二是要加強技術投入和創新,形成自己的行業優勢;三是加強零部件企業之間的合作,力爭做到零部件企業從同質產品做到標準的模塊化產品,最后形成自己的行業標準,同時聯合業界有實力的零部件廠商和整車廠商共同協商,以期各生產主體能按照同一標準進行更為專業和高效的研發;四是要開拓國際化視野,并不斷培養面對全球市場的勇氣和魄力。(胡立彪)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建宗】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