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挖了東風汽車墻角、與PSA標致雪鐵龍集團組建了合資公司的長安集團,正因為鈴木的“背叛”而憤怒。
事情起源于網上的一則消息,內容是鈴木欲參股上海大眾成立新的合資公司,信息源頭據說是長安的某位高層領導。但在此后的公開場合,長安表示了“憤怒”,并警告鈴木不要尋找新的合作伙伴。很快,長安的強硬就收到了效果,鈴木表態暫時不會成立新的合資公司。
對于鈴木,長安是非常有話語權的。原因很簡單,目前鈴木在中國有兩家合資公司:長安鈴木和昌河鈴木。去年長安并購了昌河,并成為這兩家合資公司的中方股東。而看到了機會的鈴木,一直希望推動將這兩家合資公司整合為一家,這樣,鈴木也就可以騰出一個合資名額(按照規定,外資車企在中國最多只能有兩個乘用車整車合資名額),尋找新的合資伙伴。因此,感到了不爽的長安汽車,只要不同意將現有的長安鈴木和昌河鈴木整合,鈴木就沒有名額尋找新的合資伙伴。
這次,長安表現出了高超的媒體技巧。先是讓媒體“打聽”到了鈴木移情別戀的消息,然后又出來義正詞嚴地表示憤慨。最終,在情、理、話語權都處于下風的鈴木,只能選擇暫時地避避風頭。
長安與鈴木之間,上演的是中國汽車圈里最為俗套的劇情。當初,東風為了不讓PSA與哈飛合資,也做過類似的事;一汽也曾因為豐田執意與廣汽合資而憤怒過。但最終,絕大多數的外資車企還是在中國用足了兩個合資名額,并在兩個中方伙伴之間游刃有余地打著太極。
合資伙伴間的相互制衡,實則就是一樁樁相互交換籌碼的游戲,憤怒、聲明之類是為了拿到好籌碼的道具,各取所需才是最終的目的。只不過,隨著中國汽車的發展,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參加這個游戲的企業們需要拿出更多的籌碼、使用更為高級的道具。而在這期間,公眾和媒體更多看到的是過場戲,千萬別太當真。
具體到長安和鈴木這場游戲中,真正值得關注的角色還有兩個:大眾和上汽。他們不只是演員,甚至很有可能是導演。
去年,大眾收購了鈴木19.9%的股權,并與之結為戰略合作伙伴。通過收購鈴木,大眾就可以在中低端小型車領域有所作為,并且也可接力鈴木大舉進入印度市場(被普遍認為是下一個中國市場)。但顯然,作為回報,大眾也必須要為鈴木做點事情。
中國是大眾在全球比較優勢最強的一個市場。按照大眾中國的計劃,要在5年里形成300萬輛的產銷能力。這并不是一個輕而易舉的目標。另外,在產品上,大眾在中國缺乏一個可以進入5萬元市場的低端品牌。于是,整合鈴木就變成了不錯的選擇。以至于大眾全球董事Klinger在面對中國媒體時,也在反復強調鈴木的重要性。
鈴木是進入中國市場最早的 “洋品牌”之一,這幾年的發展差強人意。今年起,鈴木將中國總部從北京搬到了上海安亭,這被外界視作是鈴木希望與上汽合作的信號。我很懷疑,牽線者就是大眾。因為,目前大眾已經用光了兩個合資名額,其若要將鈴木整合到大眾中國的體系中來,就只能在兩個合資公司中尋找變通的方式。于是,才有了鈴木入股上海大眾的傳聞。
既然是場交易,就應該有各自的籌碼。可以設想,在長安、鈴木、大眾、上汽四者中,最有主動權就是長安,最無所謂的是上汽。相反,鈴木和大眾要急迫一些。
顯然,若要讓長安放鈴木一馬,就必須要讓長安有所得。這時,長安或許會要求從鈴木獲得更多的新產品和技術,甚至也有可能把大眾也拉入交易的范圍。目前,在大眾旗下,最值得長安關注的是商用車業務。而且不久前,在長安也的確傳出來要與大眾合資生產輕型客車T5的消息。
對于上汽,鈴木的意義或許并沒有那么重,旗下的上汽通用五菱、上海通用都有合適的小型車產品。鈴木吸引上汽的,恐怕除了大眾因素之外,還有鈴木在小車方面的獨特技術,以及其在印度等新興市場的優異表現。因為,上汽目前需要的不是一個項目,而是一個可以進入國際市場、成長為國際汽車巨頭的機會。
在這個可能的四方交易猜想中,重要的原則是誰都不能是吃虧者。(經濟觀察報記者 張耀東)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建宗】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