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所有汽車廠家都在摩拳擦掌。
日前,福田汽車(600166.SH)公告稱,將投資500萬歐元在德國建立汽車科技工程公司,主要負責電池和電子控制系統的開發。
福田汽車稱,在德國設立研發中心不僅可以利用當地的研發資源來提升自身的研發能力,加快公司的研發能力與世界先進汽車技術接軌,而且還可以為公司儲備研發技術人才,有利于公司未來的發展。對于一家在新能源商用車領域已經頗有建樹的廠家來說,核心問題仍是研發。
事實上,與福田汽車類似,“新能源”已經成為汽車企業近年來投入最多的領域,如何圍繞新能源汽車構建核心競爭力,是各個廠家均在思考的話題。
在剛剛結束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科技部部長萬鋼談到,“十二五”期間整車企業在新能源車發展方面將面臨三重任務。
第一重任務是在原先的“三縱三橫”研發布局中,對核心技術進行突破。“十五”期間,國家設立了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確定了“三縱三橫”的研發布局,以燃料電池汽車、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純電動汽車三種車型為“三縱”,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系統、驅動電機及其控制系統、動力蓄電池及其管理系統三種共性技術為“三橫”。
萬鋼認為,“三縱三橫”等關鍵技術的突破仍是“十二五”期間的主要課題,“把電機的比功率、電池的比能量、控制的智能可靠性作為衡量指標。重點突破動力電池安全性、一致性、耐久性與低成本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而從企業層面來看,其重點突破的也是上述3點。以上海汽車(600104.SH)為例,“上汽積極響應號召,攻堅‘三電’(電池、電機、電控)瓶頸,為產業化工作夯實了基礎。2009年年初成立的全資子公司上海捷能公司,專注于混合動力和電動汽車的動力系統集成和控制集成開發,目前已取得突破性進展。”上海汽車總裁陳虹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
除了自主開發外,例如在電池方面,上海汽車還尋求與美國電池公司A123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研發攻關。
第二重任務,除了技術突破外,萬鋼指出“十二五”期間,企業應“探索商業推動模式。積極探索車電分離、電池租賃、整車租賃等新型電動汽車示范推廣商業模式,加強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事實上,電池租賃領域,國內整車企業,特別是商用車企業已經有所動作。2009年開始,安凱客車(000868.SZ)已在合肥、大連、上海等地推行“以租代買”的純電動車電池租賃模式。此外,江淮汽車、眾泰汽車、奇瑞等也紛紛開始布局電池租賃市場,為應對“十二五”商業模式的變化作準備。
而包括國家電網在內的央企,在國內多個城市的充電設施中,也開始試點更換電池包的服務。
除了關鍵技術突破和商業模式的改變外,對于整車企業來說,第三重任務就是研發模式的更新。萬鋼指出,未來將在各技術創新主體的“聯盟”開發、人才培養與共享以及中外技術交流方面,在國家層面給予協同、支持。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投入在2008年以后進入到加快實施的階段。在2009年3月頒布的《汽車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中,已經提出未來3年形成5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能,這一近期目標與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銷200萬輛的遠期目標相結合,基本勾勒出我國未來十年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圖景。(趙奕)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建宗】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