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獲悉,繼1月份的中國行之后,美國正道汽車公司產品設計部總監(jiān)沈洪樺近期再度現(xiàn)身國內,除了參與處理收購浙江佳貝思綠色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佳貝思)相關事務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于是,仰融“造車”緋聞又有了新的進展。
在此之前,仰融控制的港股上市公司正道集團發(fā)布公告稱,以1.8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佳貝思100%股權。分析人士指出,此舉不僅為致力于混合動力汽車制造的正道汽車解決了電池這一核心技術問題,更是在為仰融國內的造車計劃鋪路。
“我目前非常忙,現(xiàn)在在國內處理很重要的事務,但很快還要出國,不方便接受任何采訪。”沈洪樺在電話里婉拒了記者的采訪請求。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一步了解到,仰融旗下的遠東金源 (后更名為正道集團)一年來動作頻頻,從與沈陽-歐盟經濟開發(fā)區(qū)簽訂諒解備忘錄到公司更名,從在天津成立正道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吸納國內資金,到近期成功收購佳貝思一舉突破電池技術瓶頸,仰融造車圖景正在徐徐展開。業(yè)內人士認為,一旦資金和身份問題得以解決,仰融的造車夢想將不再只是夢想。
借收購國內探路
“看來仰融是動真格的了,正道收購佳貝思是一舉三得的事情”,一名曾為多項跨國并購案擔任法律顧問的律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佳貝思能為仰融造車項目提供夢寐以求的電池技術支持;另一方面,作為仰融在國內的首個成功并購案例,這為將來仰融進一步收購其他公司積累了經驗;更為重要的是,仰融此舉也表達了他要回國造車的決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被正道收入“囊中”的佳貝思是一家開發(fā)及制造鋰離子動力電池及動力電池組的專業(yè)公司,是國內外多家汽車和零部件生產廠家的授權供應商。
獲得這樣一家公司,對致力生產混合動力汽車的正道汽車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此外,正道成功收購佳貝思也是為仰融進一步的資本運作探路。
今年1月,《每日經濟新聞》曾在報道中指出,法律人士認為,在仰融的身份問題解決之前,國內企業(yè)同仰融公司合作肯定會顧慮重重,而收購佳貝思的成功將為正道集團未來的潛在收購事項提供樣本。
此前,正道集團與沈陽-歐盟經濟開發(fā)區(qū)簽訂了有關通過該開發(fā)區(qū)建立環(huán)保混合動力系統(tǒng)生產基地的備忘錄。正道集團將引入100億元人民幣投資,在沈陽-歐盟開發(fā)區(qū)建立生產規(guī)模達100萬臺套的環(huán)保混合動力系統(tǒng),條件是沈陽方面需協(xié)調及協(xié)助遠東金源取得轎車生產資質。
5月18日,繼收購佳貝思之后,正道集團正式委任清華大學教授宋健為公司獨立非執(zhí)行董事,“巧合”的是,宋健身兼仰融一手打造的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獨立非執(zhí)行董事,個中緣由,耐人尋味。
此外,就在坊間把注意力放在仰融國內造車的進展時,他卻通過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操作先行啟動了美國造車項目。
據(jù)正道汽車公司官方網站的信息顯示,正道汽車美國項目落戶阿拉巴馬州,并將于2012年完成建設,“先進的多燃料混合動力系統(tǒng)”將是正道汽車依仗的核心技術,其目標是成為世界技術領先的混合動力汽車研發(fā)和生產企業(yè),在2018年達到300萬輛的年產能。
兩大平臺“吸金”
沒有人能否認仰融是一位資本運作高手,而仰融的造車宏圖所需要的巨額資金也正是仰仗于他的資本運作能力。據(jù)《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仰融旗下的主要融資平臺有二,分別是ACFI(AlabamaCenterforForeignInvestment,LLC)投資移民項目以及香港上市公司正道集團。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期在采訪中了解到,正道集團的融資路徑已經逐漸清晰。在經過了兩度延遲之后,正道集團終于通過成立一家設在美國的名為HybridKineticMotorsProjectA,LP的項目公司發(fā)行的企業(yè)證券,以股份換現(xiàn)金的方式為其在美國和中國的造車項目籌措資金。而遠東金源也更名為正道集團以增強該公司同美國正道造車項目的關聯(lián)度。
此前,一度傳出仰融收購A股上市公司獲批的消息,而身為正道集團附屬公司、經營范圍為“信托投資管理及投資顧問”的天津正道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則為收購提供平臺并募集資金。
“天津正道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實際上主要通過私募股權融資也就是PE來籌措資金”,美國萬通投資銀行執(zhí)行董事孫飛博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至于信托業(yè)務則可能是以中介形式參與信托融資。
“仰融的投資移民項目將會吸引大量的中國投資者,而正道集團同樣可以通過附屬公司在國內‘吸金’,仰融實際上在用中國人的錢在美國和中國兩地造車。”上述不愿具名的律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多重難題待解
“別看仰融造車鬧的動靜挺大,但究竟進展如何還有待于觀察”,某國內汽車企業(yè)的一位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資金、仰融的身份限制,以及未來造車所需的人才、技術、基地、產品定位、政策限制等一系列問題依然是仰融造車需要跨過的幾大門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自從傳出回國造車的消息后,仰融一直位居幕后指揮,僅委派正道汽車的管理團隊回國內操作,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正道在國內成立和收購的子公司將不會出現(xiàn)仰融的名字或股權,這對于仰融來說無疑是一個無奈的選擇。
業(yè)內人士認為,汽車制造所需要的龐大資金不會像仰融想象得那樣順利解決。一位長期關注仰融的資深人士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仰融的投資移民項目規(guī)模龐大但收效緩慢,短期內資金規(guī)模并不能支撐造車的龐大需求,其通過成立項目公司以股權換現(xiàn)金的做法也取決于投資者對這一項目的信任度,同時仰融的身份問題得不到解決,國內造車項目就不會如構想般順利。(陳喆)
參與互動(0) | 【編輯:陳鑫】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