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長安、長城、江淮、華晨、東風等一系列自主品牌企業,幾乎同時公布了其海外市場的發展路線圖,一時間自主品牌呈現出好一番“集體向外”的景象。不過,就像唐三藏西天取經須經歷九九八十一道磨難般,我們的自主品牌車企在“西進”路上,同樣困難重重。
進軍海外 需“入境問俗”
目前,我們已不止一次看到中國出口的車型在海外市場受挫。是我們的車真的不行嗎?未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的自主品牌車企還不了解海外市場的“游戲規則”———當地的法律法規。
碰撞法規就是第一道必須越過的坎。在這道坎面前,華晨跌倒過、江淮也摔過。由于對當地碰撞法規的不了解,華晨曾在德國撞出“一顆星”的最低成績,究其原因,就是對碰撞法規標準的不了解。比如在碰撞試驗中,由于東方人與西方人身材的區別,西方的碰撞測試點可能更高,江淮也是吃得這個虧。而一旦不能取得良好的碰撞成績,出口車型的銷售將大受影響,甚至禁止銷售。
另一個“攔路虎”便是嚴苛的排放限制。以歐盟為例,其嚴苛的排放標準甚至曾一時令歐盟市場7成車型不達標,此外,每5年就升級一次標準的頻度著實令車企有些“喘不過氣起來”。當奇瑞剛剛可以為其出口車型排放達歐4標準歇口氣時,今年9月1日起歐5標準將強制實施的消息,又令奇瑞對其海外之路憂心忡忡。
當前,我國汽車制造工業仍然相對薄弱,而歐盟等發達國家關于排放的法規甚嚴、車輛安全性的要求頗高,這使得不少自主車企出現了“水土不服”。此前,奇瑞在俄羅斯市場被“驅逐”,菲亞特準備牽頭歐盟將長城列入黑名單,吉利的“抄襲”案引起了海外市場連鎖反擊。所有這些,都表明了我國自主品牌的海外擴張依然要慎重,了解“游戲規則”已成當務之急。
培育市場 以帶動就業
作為自主品牌的后起之秀,長城汽車近幾年的海外拓展之路走得“有聲有色”。今年該企業的出口業務將從早期“單純的整車貿易”,逐步轉向“系統地做海外市場”,目前,包括品牌建設、銷售和服務網絡拓展、建立配件中心庫、海外建廠等方面的工作都已展開。同時,長城汽車還將轉變思路,開拓政府采購業務。去年長城有4500輛車直銷古巴就是一筆政府采購大單,而今年5月,長城3300輛皮卡銷往利比亞,也是政府的采購計項目。
長城汽車銷售公司副總經理商玉貴表示,只有把海外市場像中國市場一樣培養才能立足海外。
另一家自主品牌長安汽車計劃未來5年內在南非投資超過8000萬美元,設立南非銷售公司,引進針對當地的高性價比產品;同時,與合作伙伴成立汽車金融公司,并在南非建立年產能5萬輛以上的汽車公司。屆時,長安汽車在南非形成“產銷一條龍”的戰略格局。
此外,包括華晨在內的眾多企業,通過一系列的“本土化”來為開拓市場打基礎。他們盡可能多地聘用當地銷售人員,既擴大當地人的就業,也使作為外來者的自己更貼近當地人、更洞悉當地人的消費心理。此外,這些企業還優先選用當地的零部件生產企業,以帶動當地汽車產業的發展,來謀求“共贏”。
熱心公益 盡企業責任
其實,要想做好海外市場,從目前已在國內市場打拼多年的“海外軍團”身上,或許我們可以獲得諸多啟發。
除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海外軍團”在國內市場做了不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善事,以當地民眾樂見的方式回饋社會。這也是跨國車企在海外市場獲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
去年,汶川大地震,除了自主車企外,合資企業、進口企業也慷慨捐助,更有一些企業常年資助貧困學生、建造希望學校,從而為企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寶馬為了弘揚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連續3年開展文化之旅;奔馳為了保護大熊貓,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緊密合作,在四川雅安打造“大熊貓生態走廊”。 著名跨國企業海外開疆拓土,往往將學習當地文化作為第一課,將熱心公益事業、弘揚當地文化作為第一步,從而迅速融入當地,并為以后的產品銷售打下堅實的基礎。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