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罷工持續了76天后,韓國雙龍汽車勞資雙方握手言和。8月12日,雙龍將恢復整車生產。 CFP供圖
經過好萊塢大片營救場面般的“攻防戰”之后,持續76天的韓國雙龍汽車罷工風暴終告結束。今日(12日)開始,雙龍將全面恢復生產。而在掃除回生程序中最大的障礙———結構性調整(主要內容即裁員)之后,出售雙龍也正式提上了議事日程。雙龍法定管理人之一樸永太昨日表示“將盡可能快地把雙龍出售給國內外投資商”。
盡管韓國那邊鬧得天翻地覆,擁有雙龍51.33%股權的上汽顯得非常平靜。對于雙龍待售傳聞,上汽總裁辦副主任、上汽新聞發言人朱湘君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雙龍目前仍處在回生程序之中,上汽對其狀況不好評價。”4年來,為了獲得雙龍多數股權,上汽在雙龍項目上的投入累計超過了5億美元。本報從上汽獲得的相關信息顯示,上汽已對雙龍破產這個“最壞的結果”,做好了充分準備。
罷工致雙龍損失慘重
在付出200多人受傷的代價之后,雙龍從5月22日起就盤踞在韓國平澤工廠3、4號組裝車間和1、2號涂裝車間的數百名驍勇的工會成員,終于自行走出車間———工會與雙龍資方經過7月底最新一輪談判之后,在警方武力介入和雙龍管理層發出提前破產清算的威脅下,達成了新的妥協。
根據新達成的協議,雙龍勞資雙方同意,原定974名遭裁員的工人中將有48%的工人無薪停職,但繼續維持雇傭關系;另外52%的工人將主動辭職或被安排到其他公司。而在資方最初提出的解決方案中,無薪停職工人的比例僅為40%。作為最后的妥協,雙龍資方將這一比例提高了8個百分點,而此前堅持全部雇傭原則的工會,也愿意接受資方解決方案的大部分內容。
韓國當地會計公司稱,罷工前雙龍的繼續經營價值為13276億韓元,比破產清算價值多3890億韓元。繼續經營價值是指今后10年期間,企業通過經營能夠獲得多大的收益。據目前雙龍披露的信息,此次罷工期間公司完全停產,6月銷量為217輛,全部都是庫存車;7月的出口為零,韓國本土市場銷量跌至71輛,銷售業績同比銳減了98.4%。據統計,76天的罷工共導致工廠損失了1.459萬輛整車制造,損失額為3160億韓元(約合17.7億元人民幣)。
籌措資金再尋海外投資
由于需求減少和現金流等問題,今年1月,雙龍向韓國首爾地方法院申請回生程序(相當于破產保護),2月,法院批準雙龍回生程序。
按回生程序,共同管理人將為雙龍制定復蘇計劃,并全面開展拯救企業工作,此過程將耗時4至6個月。但由于5月下旬以來雙龍即處于罷工狀態,復蘇計劃的制訂和執行已受到嚴重影響。在本月初資方與工會爭奪工廠最緊張的時期,雙龍600多家合作企業組成的協會,已向首爾中央地方法院申請雙龍提前破產。盡管新勞資協議的達成,讓雙龍暫時躲過了破產浩劫,但由于其賬面只剩100億韓元左右的資金、僅夠用于購買部分配件和最小限度的研究開發費。因此,在以600多家合作企業組成協會和韓國產業銀行為主的雙龍債權團看來,將雙龍出售給第三方,已經是最現實的選擇。
雙龍法定管理人樸永太昨日表示,在12日起全面重啟零部件和整車生產的同時,將在盡可能短的時日內把雙龍汽車出售給國內外的投資商。他還稱,目前雙龍回生計劃的最關鍵問題,即以裁員為主要內容的結構調整已得到解決,工廠也做好了正常啟動的準備,因此會出現對雙龍汽車感興趣的投資商。而此前,樸永太已表示,一旦確定回生計劃方案,雙龍就會進行財務調整和減資工作,上汽將喪失大部分股權,成為小股東。
上汽已做好最糟糕打算
4年來,為了獲得雙龍多數股權,上汽在雙龍項目上的投入累計超過了5億美元。但在上汽成為雙龍大股東的幾年中,后者僅有2006一年是贏利的。而按照韓國企業回生程序,上海汽車在雙龍的投資權益,不僅可能由大股東變為小股東,而且還有可能完全喪失。顯然,從純粹投資的角度看,上汽收購雙龍,已“鐵定”是一筆失敗的買賣。
不過,在迄今為止幾乎唯一一次對雙龍項目得失成敗的表態中,上汽“掌門人”胡茂元表示,“收購雙龍的5年時間,我們花了大量精力。上汽‘走出去’肯定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困難,但其作為上汽的經營戰略,是不會改變的!”
事實上,從去年底雙龍經營危機爆發以來,上汽就已經著手將雙龍危機甚至雙龍破產的風險降至最低。今年1月,上海汽車發布的雙龍申請回生程序公告曾表示,截至去年11月30日,按中國會計準則,上海汽車擁有的雙龍的權益為18.51億元(未經審計)。在2008年財報中,上海汽車對雙龍可能面臨的“最糟糕的情況”即破產,也預先進行了計提,資產減計達30億元。上海汽車財務總監谷峰甚至還透露,如果雙龍項目發生“更差的情況”,上海汽車還會從2009年利潤中計提6億元。他解釋,去年上海汽車針對雙龍的資產投資為36億元,除去計提的30億元外,上海汽車還有6億元賬面損失,這部分上海汽車將根據雙龍回生程序的執行情況判斷是否需要計提。當然,谷峰也透露,如果雙龍回生成功并最終走上正常經營,上汽持有的雙龍股權也可能通過二級市場出售。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