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方案出臺,確定在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5個城市啟動。中央財政對試點城市私人購買、登記注冊和使用的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和純電動乘用車給予一次性補貼。這可謂是今年汽車業界的頭等大事。
盡管補貼政策面不廣,甚至和傳統汽車消費無關,但是畢竟是一項著眼未來的政策,其國家意義不可限量。
財政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從公共領域向私人領域延伸,這是國家又一次對私人汽車消費方式發出的強烈信號。國外對普通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的實質性的補貼非常巨大,國內各大企業對此一直都很眼紅,希望國家模仿推行補貼政策。如今終于真正自上而下地對新能源車的發展給予真金白銀了。往日在國內車展上只會靜態展示的電動車們,也有望走下舞臺了。概念一朝變金錢,受益企業無不躊躇滿志。
從技術階段來看,政策是有意繞開了成熟的混合動力車,直接走向了電動車的行列。很多人都認為這有點拔苗助長,好高騖遠。確實,高成本的維護費用、電池技術的難題、充電站的滯后,都將長期困擾企業的發展,甚至會淘汰許多前進路上的汽車企業。但是國家的判斷也很冷靜,因為在日本技術的強勢主導下,自主品牌混合動力車型幾乎沒有絕對優勢和機會。所以國家選擇補貼的是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和純電動乘用車,面向的城市又是國內的汽車生產基地和消費城市,政治扶植意義明顯。國家層面倡導的“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做法在汽車界得到了回應。
補貼補的就是有希望的民族企業,這一點已經很清楚。盡管民企不強,參差不齊,3家車企已投入數額為171.79億人民幣,總額不及通用、豐田、日產任何一家企業。但民企畢竟是中國自己的企業,代表著本土產業的未來。以國家之力去振興有希望的民族產業,政府其實是責無旁貸的。
許多汽車銷售業績也不錯的外資企業,面對新能源,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新能源不成熟,還不如改進傳統汽油機。不知這是酸葡萄心理,還是一種冷靜的思考。盡管中國新能源車之路依然漫長,但曙光已經顯現。
參與互動(0) | 【編輯:陳鑫】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