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當記者來到吉利臨海基地采訪時,在滿地油污的工廠里,工人們敲敲打打地生產出一輛輛豪情車,這些車子尚不帶助力轉向系統,每輛豪情車的價格都在3萬多元。
被譽為汽車狂人的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就是在臺州起家的,從敲敲打打“造車”,如今已經發展成為擁有臨海、寧波、臺州、上海、湘潭、蘭州等六大國內整車制造基地,在國外烏克蘭、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實現SKD散件組裝的跨國汽車集團,去年銷售量排名全國第九,銷售額達到125億元。
然而,上述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李書福曾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吉利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四處碰壁的過程。1997年投入汽車業的生產,而直到2002年才正式拿到生產汽車的許可證;而創業初期,多次跑貸款的經歷,也以吃銀行閉門羹告終;在2003年,吉利還面臨了中國第一次汽車知識產權糾紛,豐田起訴吉利侵害其商標權,因為兩家企業logo酷似。
不過這些困難沒有擋住民營經濟的草根力量。浙南地區是我國民營經濟的濫觴,在計劃經濟時代,由于“七山,兩水,一分田”的格局,義烏地區“雞毛換糖”成了民營經濟的最早萌芽。
而在臺州,民營企業的發展至少從如下幾個方面助推著整個產業,具備著孕育汽車產業的能力。
首先,以縣、鄉、村為單位的經濟群落,形成極好的上下游配套關系,無論是一個打火機、一條領帶,還是一輛汽車,上下游產業配套都讓該產業迅速降低成本,并崛起。
吉利一位高管和記者談到為何要在國內其他地方投產基地時表示,并不是吉利要走出浙江,實在是浙江不愿再向某一個企業傾斜,給予更多土地。上下游的配套效應,應該是吉利愿意留在浙江的最重要原因。
其次,臺州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基地之一。雖然摩托車到汽車仍然是不小的跨越,但較之國內其他地區,臺州在模具、五金、生產管理甚至銷售網絡等方面,都能夠借重摩托車發展的現成資源。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臺州許多摩托車修理工、鑄造廠工人,在造車浪潮中慢慢成為汽車廠的技術工人。
再次,作為資本和人力均高度密集的產業,汽車業的崛起與金融業的發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反觀國內各大汽車企業,不是有政府背景就是有外資背景,獲得融資的成本要低得多;而臺州的造車企業,如果不是發達的民間金融來支撐,很難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的態勢。
最后,從技術角度來看,由于毗鄰上海等發達地區。在臺州乃至整個浙江地區的民營企業起步時,在技術方面都能夠吸納包括上海在內的高端人才為其所用。比如吉利在技術起步階段,幾乎聚集了國內汽車界各方面的離退休人員,其中不少即來自于國有汽車企業。這些人才成為逐步拉平民營車企和國有、合資企業技術水平的關鍵。
(趙奕)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