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化運作的今天,不知道3·15是否也被格式化了,有人把它當成一個儀式,有人拿它來創造工作業績,有人則把它當成是過節,已經完全分不清是消費者的節日還是商家的節日,又或是媒體的節日,反正一年一次,老模老樣,沒什么變化,弄得人煩并且無奈。
就拿媒體來說吧,3·15一年一次,一次一天,都是跨行業大篇幅的報道,或呼吁,或吶喊,或揪丑,或維權,不過,效果又如何呢?舉個例子,每年汽車界談到3·15,必談汽車三包、燃油稅,喊了十幾年了,喊得嗓子都啞了,但相應的法規卻遲遲不見蹤影,為何?一是敢說話的媒體越來越少了,二是市場化媒體太多了,真實的聲音往往得不到重視。
說起媒體市場化,去年有這么一件事,那時阿富汗塔利班綁架了韓國多名人質,引起國際震動,鳳凰衛視自然關注這件事情,由名主持人竇文濤主持一個節目專門討論這件事情,節目剛開始,他開玩笑地說道:“早上看到新聞說,塔利班準備放人,嚇了我一跳,他們一放,我這節目就沒法做了。”不要真的以為竇文濤在開玩笑,他說的是真的,像美國的“9·11”、香港的“艷照門”等等,對當事人來說不啻于一場災難,但對于市場化的媒體來說,卻是再美味不過的“大餐”,這么好的素材和噱頭意味著源源不斷的廣告。
在信息暢通的今天,一則小新聞小事件被報紙網絡一放大,往往變得不可收拾。其實,很多事情,無論是百姓還是媒體都是懷著看熱鬧的心理,但恰恰是這種可怕的看客心理把事件的主角逼到了懸崖邊。
事實上,不僅只有娛樂圈才有“艷照門”,汽車圈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那就是2003年的廣本雅閣“婚禮門”事件,原本這只是一個較為嚴重的交通事故而已,但事件的主角是當時如日中天的雅閣,一時間全國媒體蜂擁而至。我還記得當時一個電視臺采訪遇難者家屬的全過程:那編導問道:“為何出現這么嚴重的交通事故?”家屬回答:“交警說是開車開太快了。”編導很不滿意這回答,叫助手關掉攝像機,對家屬說:“其實不是開得快,而是車輛安全性有問題,完全不是司機的責任。”家屬“恍然大悟”,然后在鏡頭前大批特批車的不好,這位編導順利得到自己所要的鏡頭……噱頭就是這么炮制出來的。
在我們看來,3·15應該是消費者期望集中表達的日子,是商家接受消費者建議的日子,同時也是媒體反省自身的一個日子,是三方共同建立進一步信任的契機。它既非消費者集體反擊商家的24小時,也不該是商業機構加大牟利的一個機會,更不該是市場化媒體謀求廣告、要挾商家的“盛宴”。我們期望3·15不被濫用,不被低端、功利化的表達,我們甚至希望,3·15的宗旨是“365天”,3·15只是365天的一個普通日子,而非一個集中發泄的節日。這就是我們的立場。(周偉力)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