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昨日報道的“從眾車險資金鏈吃緊”一事引起業內人士關注。多位產險公司負責人昨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眾問題”的發生,根源在于車險中介沒有找準企業盈利定位的方向,也折射出目前車險行業慘淡經營的現狀。
沒有找準盈利定位方向
“從眾資金鏈出現危機,不是因為車險自律公約造成的,關鍵在于公司沒有找準市場定位,如果一開始的盈利模式不對路,那么,就注定企業不能實現盈利。相反,自律公約的執行反而對中介有利,整個車險市場規范以后,中介的收入來源也會趨于穩定。”國壽產險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尹銘對記者說。
按照從眾最初定位,它的業務范圍不僅僅局限于代售車險,還包括一系列衍生汽車服務。嚴格意義上來說,從眾只是一家兼業代理機構,并非專業保險中介。但據知情人士透露,“由于產險公司市場主體的不斷擴容,車險又能帶來大量的現金流,所以自開業以來,包括從眾在內的幾家車險中介就一直專攻車險代理業務,其它業務根本沒有發展跡象。”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執行院長郝演蘇一針見血地指出,“車險中介的創新盈利模式本身沒有問題,‘從眾問題’的發生主要在于盲目追求現金流,一味地依賴于車險業務。”
一位熟知從眾車險內情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其實從今年3月開始,從眾就出現了資金周轉困難、收支倒掛的苗頭。“除成立初期的注冊資本金外,從眾這類車險中介主要的資金來源就是產險公司支付給他們的手續費,扣除掉反饋給投保車主的贈品,中介實際拿到手的手續費大概只占保費的2%至5%。面對需要支付的職場、人員、管理、單證、廣告、贈品等諸多成本,2%至5%的手續費相對捉襟見肘。”
車險實際虧損經營
一位在滬產險公司負責人昨日接受本報采訪時毫不諱言,目前上海車險業務的滿期賠付率高達70%左右,如果扣除手續費、管理成本、營業稅及各項附加,目前多數產險公司在車險業務上實際是虧損經營。“車險比例越大,虧得就越多。”
尹銘分析說,國際市場上的車險業務能做到打平或略有虧損,主要是依靠投資回報率以及非車險業務的利潤。但在國內,產險公司業務的大頭就是車險業務,投資市場的不景氣也造成了車險業務虧損短期內難以彌補。
在車險虧損的大背景下,手續費大戰的掀起無疑加重了虧損負擔。在今年8月8日車險自律公約簽署以前,“15%(商業車險)+4%(交強險)”的手續費“紅線”屢屢被踩,最高者甚至達到“40%+4%”。
在多位產險公司負責人看來,在打破整個車險市場價格秩序的過程中,除保險公司負有一定責任外,中介機構亦難辭其咎。事實上,在產險公司主體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保險中介也在暗中哄抬前者支付給他們的手續費。
而為了維護與中介之間的“友好”關系,面對保險中介惡意截流保費等現象,保險公司也只能默默承受,而不是選擇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最終屈服于市場份額及年度指標之下。記者了解到,對于目前卡在從眾手里的車險應收保費,產險公司將根據“從眾問題”的事態發展來決定是否采取進一步措施。(黃蕾)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